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账单:一年内共享充电宝消费总额高达1200元。虽然共享充电宝为我们提供了“江湖救急”的便利,用一次花不了多少钱,一旦积少成多,共享充电宝竟会变成让你小小肉疼的钱包“刺客”。
是什么让你的钱包缩水?共享充电宝给我们提了个醒:别小看这“仨瓜俩枣”。有个经济术语叫“拿铁效应”或“拿铁因子”,用来指那些生活中非必要却能产生积少成多影响的支出。有人算了笔账:每天2杯咖啡共30元,1年就是10950元,30年累计下来就是32.85万元……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咖啡只是用来举例,可以替换成奶茶、共享充电宝、盲盒、手办玩具,以及各种健身卡、会员卡……这些都可能是你的“拿铁因子”。一笔笔开支,每一个单项看起来好像微不足道,但长年累月下来、林林总总加起来,数字就让人无法忽视了。
“拿铁因子”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商家总变着法儿制造各种噱头:限量款、联名款、周年纪念款、定制款……不管你买了多少,衣柜里衣服似乎总是少一件。从曾经风靡校园的“小浣熊”干脆面里的108款水浒英雄卡,到某连锁快餐品牌开心乐园餐赠送的玩具,再到如今无穷无尽永远也集不齐的盲盒,商业鬼才总有办法让消费者欲罢不能。甚至当你面对一件昂贵的商品犹豫不决时,巧舌如簧的推销员会劝说你“几年用下来,平均每天只花几元钱”,减轻你对钱包缩水的负罪感。
其次,消费者缺乏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念。要么控制不住“剁手”欲望,买了一堆华而不实、用处不大的商品;要么只图一时新奇,用不了几次就束之高阁。
难怪现在总有人以“精致穷”自嘲:平时看上去光鲜亮丽,可真正需要大项支出时却捉襟见肘,不得不东挪西借;明明收入可观,可一年到头来却总是存不下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哪了。
要想积累财富,不得不警惕“拿铁效应”,但也并非无法防范。比如,在出门前准备更充分一点:给手机充满电、随身携带充电宝、关闭不必要的耗电应用延长续航时间、手机电池健康度下降严重时及时更换……从而减少对共享充电宝的依赖。
当然,拒绝钱包“刺客”,并不意味着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葛朗台”。只是说应该合理规划家庭或个人财产,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尽量减少随意、不必要、不合理的支出,把钱花在刀刃上。老话说得好,“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就是这个道理。
时下,很多年轻人学会了不再为名牌所累,热衷于寻找更具性价比的平替,甚至上二手网站淘宝;用自制便当做工作午餐,代替动不动下馆子、叫外卖;旅游也要错峰出游、反向出游,避开价格飞涨、体验感打折扣的黄金周。与此同时,他们又很“舍得”在个人素质提升、培养兴趣爱好方面不惜下血本。这就是越来越理性务实的表现。
也有人说,钱不是省出来的。其实,开源节流都很重要。很多人挣了钱后大手大脚,不懂得细水长流,最终朝不保夕;反而不少普通人克勤克俭、善于持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对总也攒不下钱的月光族来说,不妨先养成平时记账的习惯,把当天每一笔支出都仔细记下来,月底、年底再分门别类汇总分析,看看到底有哪些开销属于“拿铁因子”。有了清晰的财务规划,再加上执行力,就能让自己的钱包越来越鼓。 (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