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街道,高校师生和社工一起“跑工单、走流程、蹲点位”,参与“接诉即办”;大运河畔,中小学生走进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感受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最近,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上,2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全部点亮。
近年来,本市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实践,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4年,西城区等5个区将率先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
点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丰富的思政课资源跃然眼前:“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文化场馆”“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7类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一键快捷检索;虚拟展馆、数字展馆等多个子模块中,800余个覆盖大中小学全学段的数字教案和教学视频上线,为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提供有力支撑。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
北京建筑大学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红色文化,在数字地图上留下红色“脚印”。他们在李大钊故居,感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骨;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聆听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重温“觉醒年代”……
“思政课还能如此‘带感’!这种体验非常有趣,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悟。”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生于畅和中小学生同上一堂“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他还和同学们沿着中轴线探访古建、街巷,记录胡同居民口述史。他说:“作为历史系的学生,我们应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做历史的传承者、践行者。”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社会大课堂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心融入行动。
科创元素碰撞出新火花
当科创元素引入大中小学的“大思政课”,绚烂的火花迸发。
本市启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思政课”,依托中国科学技术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科学中心等场馆,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打卡’科创,触碰未来”“我与院士面对面”“寻访科创奋进力量”等行动,引导大中小学生感受首都科技创新发展。
“孩子有对科技创新的好奇心,有利用科创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究竟有何影响,他们的认知还有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思政课教师潘龙龙找准角度,开展了多次探究课,拓宽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
各学段的思政课以“科创”为线,串联起来。“小学阶段注重感受科技创新价值,中学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发展,高中阶段升级为理解改革创新精神。”一零一中学思政课教师殷卫霞分享了在集团化学校的授课经验,“贯通式的交流为不同学段教师打开了思路,推进思政课教学不断创新。”
一体化备课教研持续发力
近日,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文化专题教研组集体备课会举行,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通过“一体化备课 沉浸式教学”,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拓展思政课教学新方式。
类似的共同体,本市还有22个,吸引了21所高校、31所中学、35所小学参与。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机制已经落地,实现万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时在线集体备课。依托海淀区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本市还开展了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
2024年,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和怀柔区将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围绕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一体化开展实践探索,通过成立大中小学育人共同体、开发示范性教学案例、开设系列公开课等,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实效、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本市还将以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构建具有首善标准、首都特点、首创精神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说,将着力建设一批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编写一批京华大地生动实践教案,培育一批高素质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打造一批有针对性、吸引力强的大中小学示范“金课”,推动“大思政课”落地见效、提质增效。(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