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确定了第二批京津冀医联体名单,京津冀医联体由2023年底的40个增至目前的70个。
什么是京津冀医联体?
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间的医疗机构通过整体托管、合作建院、专科共建、科室合作等模式以及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提质扩面等形式开展的广泛合作,吸引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自2023年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加强与京津两地沟通对接,三地定期开展会商,出台具体工作举措,指导各地根据本区域医疗机构专业水平、当地疾病谱特点、既往合作基础等方面因素,统筹与京津高水平医院沟通对接,大力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
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推动河北医疗水平提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全面托管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后,如今,近50多位医生每周穿行在北京、保定两地,覆盖了医院的大部分重点科室。这不仅方便了百姓就诊,也让医院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多项国内领先诊疗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入选第一批京津冀医联体,在牵头单位的支持下,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整体提升,通过远程会诊、疑难病会诊、双向转诊等方式使张家口本地患者享受到北京知名专家的诊治。
在河北,越来越多的群众对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带来的民生福祉有了直观真切的感受。
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手术室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专家李伟带领团队,运用腔内“八爪鱼技术”,为一名患者顺利完成难治性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手术,让患者远离了动脉瘤破裂猝死的风险。得益于京津冀医联体建设,石家庄群众实现了“足不出市看京津名医”。
京津的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携手为京津冀三地患者打通了一条就医新通道,让“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愿望成为现实。
在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保定市中医院院长王晓青与中国康复科学所所长、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利民共同接受集中授牌。
王晓青介绍,该院将以京津冀医联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对接合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业务拓展、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补齐现代康复技术短板,推进人才培养和康复医疗技术全面提升,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据了解,今年河北省将积极拓展京津冀三地在服务能力、中医药、医养康养等方面合作的深度广度,巩固扩大京津冀医联体成果,实现资源、服务“双下沉”。(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