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优化运输结构布局,到构建现代化物流枢纽网络;从提升基础设施供给效能,到打破数据孤岛、深化数字协同……近期,浙江、湖南、湖北、海南、河南等多地下发降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政策组合拳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3月末,位于北纬25°至南纬30°“黄金咖啡带”的云南保山,迎来小粒咖啡采收季的最后时刻。当地物流企业创新打造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场地驻点、区域包干、园区直采、仓网联动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实现产业生态高效协同。2024年,保山市邮政快递业累计寄递咖啡超1200万件,带动网络交易额近200亿元,同比增幅达31.9%;依托客货邮融合等创新路径,咖啡上行物流成本缩减超1200万元。
根据《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在此背景下,各地正加速构建差异化降本路径。
海南印发《海南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2025-2027年)》,围绕5大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目标是到202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不超过14.5%(剔除“中国洋浦港”因素影响),更好地支撑海南自贸港建设。河南提出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打造全国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的目标。
湖北提出,到2027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骨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深入推进,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较2023年增长10%左右,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左右。浙江提出,争取到2027年全省铁路、水路货运量较2023年分别增长8%和10%。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物流基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表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更是优化经济运行效率的核心引擎。以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这一目标,对比2023年基准水平测算,在国民经济稳健增长的背景下,有望释放超万亿元社会物流费用节约空间,为实体经济卸下沉重的流通成本负担。
不过,我们判断新一轮增量政策将会出台,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有望出手,扩内需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这将对物价形成有力支撑。”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表示。
PPI表现方面,董莉娟指出,伴随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消费和设备更新等政策显效,部分行业供需结构有所改善,价格呈现积极变化。
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相关行业价格起到拉动作用。如人工智能、高性能大模型等广泛应用,相关行业价格同比上涨或降幅收窄,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价格上涨4.6%;电子电路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价格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6、0.4和0.2个百分点;飞机、船舶等制造技术优势明显,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价格同比上涨2.0%,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价格同比上涨0.7%。
另外,促消费和设备更新等政策显效,部分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产品需求稳步释放。如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上涨7.6%;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收窄1.6个百分点;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价格同比上涨6.1%。此外,春耕备耕带动农资产品价格季节性上涨。春耕备耕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农资产品需求增加,价格环比有所上涨,肥料制造价格上涨2.5%,播种机价格上涨0.7%,除草用原药及制剂价格上涨0.4%,场上作业机械价格上涨0.2%。
冯琳认为,年内PPI同比能否转正,除了关注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外,主要取决于接下来逆周期调节对冲外需放缓的效果,同时国内房地产支持政策的影响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