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新闻网,汇聚最新最热新闻!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最新热点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www.ymwears.cn  www.fsymc.cn  www.hesaids.com  as  www.bzkjic.com

三林老街一家宝藏小店,可以边喝咖啡边看老物件,穿越百年上海

来源: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2-15
摘要:这90多个电度表,都是马继秋在上海石库门动迁改造的过程中,守在弄堂里,或周边的废品收购站一个个收集起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马继秋就游

在三林老街的河边闲逛,一定会路过这样一家宝藏小店,老板说,它是一家咖啡馆或茶馆,点一杯喝的赠送茶点,还会领着你看墙上摆满的旧电表、老电器,通过这些上世纪人们生活中用的老物件,来一场回到上世纪上海的“穿越之旅”。


(资料图)

这种穿越感,当然不是通过简单的布置造景,而是一个个真实的百年前的电度表、电灯泡、小家电,甚至是曾经上海市民通电开户的档案,那个年代上海“外企员工”的档案、辞职信……

围绕着电,看到的却是曾经上海人家的真实生活。

|收藏16个国家90多个品牌

你是不是也从来没留心过电表长什么样?单独把它们陈列出来,会发现这些形状不一的老电表,还颇有设计感。

“上海是中国最早有电的城市之一,中国第一座发电厂就建在这里,中国第一个电灯泡也点亮在上海,上海也是国内第一个使用电度表的城市,我收藏了16个国家,90多个品牌,从清末以来的各类电表,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上海电力应用的历程。”

对于“你为什么收藏电表”这个问题,老板马继秋回答得非常熟练,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被问过太多次了,每个进店的人都会问。

很多人来到小店,还喜欢问为什么在上海会出现这么多品牌的电度表。对于这些问题,马继秋也查过资料,形成了一个“标准答案”。

最早的时候,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虽然用着电,但因为种种原因,电表都是从各个国家进口的,所以才有了今天店里陈列的各个国家的各色电表。

马继秋说,如果仔细研究这些电度表材料运用的水平,工业制造的水平,人们的审美情趣,能看到很多那个年代特有的东西。

“今天研究一个,明天研究一个,慢慢看到人们一路从那个年代走到今天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好玩。”

|守在石库门、废品站收电表

如果有些阿姨爷叔对其中的一些电表似曾相识,大概是曾在你们家或者里弄里见过。

这90多个电度表,都是马继秋在上海石库门动迁改造的过程中,守在弄堂里,或周边的废品收购站一个个收集起来的。

2015年,马继秋是剧组的道具师,专门负责帮剧组收集有老上海特征的物件。一次在虹口区的弄堂里,他发现了一个不认识的东西,但充满了工业设计的美感,感到十分新奇,一问,弄堂里的老爷叔告诉他,这是电表。

一番研究才知道,这是一个1940年代的电表。

“我顿时觉得,以前的电表真有意思!后来,见到的电表越多,越觉得它们各有特色,不应该被当做废品丢弃,就先把它们留着,结果就越收越多,于是干脆整理展示起来。”

很长的一段时间,马继秋就游走在虹口区、闸北区、杨浦区、徐汇区的弄堂、废品站,找这些旧电表。

|每块电表都有制造商信息

2017年,他从虹口区的弄堂里收集到清末时期的电表,这让他心情非常激动——这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的电表了,“一想到这很有可能就是上海刚通电的时候用的电表,这让我心潮澎湃,有种在和100多年前的人对话的感觉。”

另一个激动的时刻,是第一次发现了国产电表。有一天,马继秋从废品收购站看到了熟悉的电表,和之前见过的前苏联的电表很像,上面的铭牌、刻度分明是熟悉的中文,原来这是一块1950年代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单相电度表!

“怎么描述这种激动的感觉呢?”马继秋说,“那种感觉大概不亚于当时的工程师研究、生产出这块电表时候的心情。”

每块电表上都印有制造商信息的铭牌,有时候这块电表的铭牌掉了,某个时刻会看到另一块一样的表,通过那块表铭牌上的信息,就可以知道这块电表的“身世”了。

当然也有没研究明白的,在马继秋的收藏中,有一个投币式的电表,因为保存不善外壳都碎了,没有铭牌,没有文字……又因为是在废品站收到的,因此直到今天也没搞清楚这个电表运用于怎样的场景。

马继秋在这块电表的标签上都写上“未知”,希望有一天懂行的人告诉他这些未知的内容。

“看得越多,对电的感情、对上海的感情越深”

“户名:曾正生,职业:漆业,年龄:四十八,用电地址:龚家巷第180弄,四十五瓦特点灯三盏,七十五瓦特点灯一盏……”

这张1948年的登记表,是户主名为曾正生的上海家庭通电装灯的真实记录。马继秋把它作为了解上海电力发展的一份史料展示出来。

有一次路过废品收购站,马继秋看到一堆准备被处理掉的废纸,打开一看,原来是曾经上海电力公司为上海家庭开户通电的建档资料!立马把它们全部收藏了起来。

从这些申请单上看,开户人都是商人、工人等普通市民,想必1948年的时候,不少上海家庭照明已经用上了电灯泡。

马继秋说,回来抱着这些资料研究了半天,更有新的发现——这堆资料里,还有1930-1940年代的电灯泡制造厂女工的员工档案,包含个人信息、进厂离厂时间、工作内容等。

通过这些档案,马继秋发现,早在那个年代就有来自无锡、湖南、广州等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上海工作。他们当中,年轻的15岁,年纪大的50多岁。“我这个沪漂立马和这些从来没见过的人找到了共鸣。”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为许秀琴的女孩,她的档案里包含了两张证件照,一张青涩,一张成熟,而这中间只隔了两年。也像极了初到上海青涩懵懂,经过职场历练后变得成熟自信的我们。

还有那个年代职工的“率性”辞职信,辞职理由是:想留在乡下了。

|上海人民100年前已用筋膜枪

当记者跟随马继秋来到他的另一个电表展示厅,见到了更多从未见过的小家电老物件。

很多人家中有旧冰箱,但古董冰箱对于马继秋而言,刚见到的时候仍然是非常激动。打开冰箱,还能看到其中铝制的制冰格。

“其实,上海人民100年前已经在用筋膜枪了!”马继秋还给记者展示了民国时期上海人民用的筋膜枪。

冬天用电热毯,在今天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插上电源就能直接享受温暖了。马继秋展示出的一个早年间美国产的电热毯,已经无从考据它的年份,不过当时的人们在产品说明上手写提示:本品电压为110伏特,使用时须用变压器改成220伏特。

无论是给电表建档案,还是整理这些小家电、旧档案,马继秋把回收老物件的过程当做是一个整理历史的过程。

从2000年左右来到上海,马继秋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上海,觉得很有趣,很真实,也越来越亲近——很多人对于上海的印象就是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其实这座城市的广度和深度是远远超乎我们想象的!

晨报记者 吴 琼 摄影报道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有更多沪上宝藏小店的线索,欢迎到“周到上海”客户端留言分享,也可以直接联系记者微信,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与您一起“寻宝探店”!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吴琼

责任编辑:网络

最新热点新闻网出品

最新最热头条新闻资讯

手机: 邮箱:
联系电话: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