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霍启刚。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人才是重中之重。3月4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处获悉,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将向大会提交建议,聚焦香港文化艺术人才储备的有关问题。
霍启刚提到,香港《2022年施政报告》提出,增加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博物馆数目至19间,西九龙文化演艺场馆及启德体育园等场地逐步落成,因此,香港对表演、场地管理、策展、艺术行政等文化艺术人才,特别是中层或初入门的从业人士有着实际需求。而且,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经开放,并计划在天水围修建文物修复资源中心,然而香港古物修复领域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匮乏,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为此,霍启刚建议,充分利用内地的资源展开交流合作,以及大湾区建设的开放条件,进一步推进香港的文化人才发展。
一是增加内地文化艺术产业交流、实习名额,培养青年文艺人才。自2017年起的每年暑假,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都吸引大量学生报名。建议增加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的规模,比如增加参与的人数、实习次数,并且设置不同范畴的职位,同时让广东省开展类似计划,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参与,加深对文化产业的了解。
其次,虽然香港有着不少修读文化艺术学系的毕业生,但因为市场较小,令他们没有机会学以致用。内地文化产业近年渐趋成熟,除了政府相关单位外,商业机构也积极参与产业建设,每年举办大型的文博会、书博会,可以借此为香港青年提供文化艺术产业的工作机会,让年轻人从实战中成长。
第三,善用内地文化场地,放宽香港艺团或艺术家驻场表演。内地有着众多文化场馆,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093个,这是香港最匮乏的资源。霍启刚建议,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放宽香港艺团或艺术家在湾区内的文化设施常驻表演。一方面,艺团或艺术家可以为场地提供文化内容,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香港艺团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内地的市场及观众喜好,为两地将来更多合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