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3月9日,2023年全国两会进入第五天,会期已经过半。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年轻的“90后”代表,他们提出了哪些想法和建议?今年的代表委员们,为什么格外关注对于基层医疗体系的完善?此外,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的话题,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90后”人大代表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这些年轻的代表大多来自基层,涵盖各行各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自己的成就。来到全国两会,他们带来了哪些想法的建议?
白岩松: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的人大代表来反映年轻人的声音
评论员 白岩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在2977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90”后的代表大约有36位,占比不到2%,整体来看青年人所占的比例还是差得很多。首先要祝贺这些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年轻的人大代表们,因为他们都是在各自的行业中干得特别出色,然后成了领头人。其次,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来反映年轻人的“声音”。像“90后”人大代表李楠楠,她从事养老护理业已经有11年。在之前的履职中,她曾提出要加大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恢复护理员资格证的建议等,这既反映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又能代表更多年轻人发声,也希望将来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能从事养老业。
基层卫生体系如何提升?
评论员 白岩松:截至2021年底,全国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一共是47.6万人,在全国层面,这个数字是接近430万人。村卫生室的执业(助理)医师占到全国的10%多一点,而他们所面对的服务人群是非常庞大的。一方面,是基层医务人员的数量少,另一方面,是质量。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就曾经谈到,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在乡村有很大的短板,具体体现在村医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观念非常陈旧,另外,急需的确诊和治疗的仪器以及药物都欠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如何去完成在乡村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市、大病不出省,疑难杂症才去协和;在城市小病不出社区、中病不出区、大病不出市,这是一个很棒的理想,但是要去实现它,首先就要夯实基层的基础。一方面是人员问题,另一方面是待遇问题,其实待遇和政策跟上的话,不会缺人才。
如何看待两会上对于应对极端天气的关注?
评论员 白岩松:天气预报显示,10日北京最高气温25℃,11日一下就降到了13℃,夜间又变成了0℃。现在人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气温高开之后迅速断崖式下跌的天气,但在过去这会让人很意外。怎么看待极端天气?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做了这么多年新闻,过去我们很少把天气当成新闻的重要内容,但这几年回头看,我发现我们的选题中,极端天气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这说明极端天气的“极端”二字正在向平常、正常、常态转变。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再把极端天气当成小概率事件,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正在把极端天气变得常态化。我们不能再拿过去的老经验套现在的新问题,否则就会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甚至是社会秩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