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新闻网,汇聚最新最热新闻!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最新热点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www.ymwears.cn  www.fsymc.cn  www.hesaids.com  as  www.bzkjic.com

当前快播:新征程新奋斗|从医30多年,他不断挑战脊柱肿瘤手术的禁区

来源: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要:手术时董健发现病人肿瘤过大,破坏四节脊椎,并与脊柱前胸主动脉粘连。”3月21日,在中山医院骨科病房,41床患者于艳秋(化名)对澎湃新闻记者

身材不算高大,讲话慢条斯理,从医30多年的董健却被誉为脊柱上的“拆弹尖兵”。

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医生。上海中山医院 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中国只要说起脊柱肿瘤的治疗,一定绕不开董健这个名字。董健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是一名医生、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致力于科普传播的医学专家。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对董健的采访中了解到,数十年间,董健带领团队挑战脊柱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地位。为了降低病人的手术风险和费用,他们研发改良医疗器械,并推进国产化生产。

截至目前,董健连续12年举办国内唯一的脊柱肿瘤全切技术国家级学习班,如今大多数中国开展这项手术的医生,都在中山医院接受过培训,也因此帮助了更多患者。

突破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的禁区

全脊椎肿瘤整体(En-bloc)切除,被称为骨科难度最高手术——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大出血而死;后有脊髓神经,碰伤一点,病人就会瘫痪;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

3月21日,董健查房时看患者脊柱肿瘤检查情况。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由于操作复杂、风险高发,在国际上敢于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极少。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日本医生第一次完成单椎节的脊柱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时,整整用了20个小时,输血8000毫升,相当于给病人全身换血两遍,病人承受着极大的手术风险。

而病情最复杂的一次,董健为一名患者成功切除四椎节多次复发的脊柱巨细胞瘤,这也是国际上率先报道的三个以上椎节复发性脊柱肿瘤的整块切除手术。

那是2013年,这位患者从外地转诊过来,经历两次手术后复发,面临第三次手术的他,让其他医院的不少医生面露难色。董健顶着压力走上了手术台,整个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凶险。

手术时董健发现病人肿瘤过大,破坏四节脊椎,并与脊柱前胸主动脉粘连。当时,市场上最大的脊柱替代材料,只能换掉两节脊椎。在重建脊柱时,肺部呼气扩张还压住了脊髓,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手术后病人一定会瘫痪,而国际文献也从未有过类似案例。

“我们反复尝试多种方法,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病人一度血压下降维持不住,好在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手术”。董健回忆说,这位病人健康生活至今。

董健感慨,当时病人家属给了他巨大的信任,而至今十多年来,这位来自东北的病人家属每年都会给他发来感恩与祝福的消息,他们已经成为朋友。

这台难度极大、极具挑战的手术,在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领域突破了禁区,也由此确立了中山医院骨科在世界上该领域的翘楚地位。

随着董健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如今经过技术改良和器械发明,脊椎单节段肿瘤手术只需4个小时,甚至不输血,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系数。

值得一提的是,董健连续12年举办国内唯一的脊柱肿瘤全切技术国家级学习班,对该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起了关键作用。如今中国大多数开展这项手术的医生,都在中山医院接受过培训,大量这一领域医生的出现,也因此帮助了更多患者。

全力以赴,一切为了病人

“从我住进中山医院病房,医生把什么都安排好了,现在我的腿已经可以抬起来了,再过几天就能出院。”3月21日,在中山医院骨科病房,41床患者于艳秋(化名)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她非常感谢董健和病房里众多医护人员。

于艳秋53岁,3月中旬因“双下肢进行性无力1月余”到中山医院检查。董健告诉记者,PET-CT发现于艳秋乳腺癌,且脊柱和骨盆多发骨转移病灶。由于胸椎管狭窄,神经受压严重,很可能因此瘫痪。

董健清楚地记得,于艳秋刚到上海时,在门诊检查的时候还可以走路,但她的病情发展很快,办理住院时已经不能自主走路了。“如果再晚一点,她可能就瘫痪了,所以我们紧急安排了手术。”董健说。

通常手术排期至少要几天,医院为急重症病人开启“绿色通道”,于艳秋入院后第二天,完成各项术前手续后,董健就带领骨科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这次手术成功去除了患者压迫神经的肿瘤,并进行了脊柱内固定。

董健说,手术中发现肿瘤组织硬化,并与硬膜粘连严重,好在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患者下肢肌力明显恢复。“今天是术后第6天,已经准备出院了。”董健说,但于艳秋还需要进行后续肿瘤基因检查,肿瘤综合治疗,术区放疗等治疗。

一切为了病人,既是医院宗旨,也是董健的原则。每个星期,他都有好几天时间站在手术台前进行大量手术,经他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其中,许多患者是治疗难度极高的疑难杂症。

就在3月中旬,罹患肺癌伴胸椎转移的35岁患者何先生刚刚从中山医院骨科病房康复出院。

记者了解到,此前何先生历经两次瘫痪、万念俱灰,他来到中山医院后,董健医生带领团队全力救治。这次手术后,何先生恢复了走路能力,也重新燃起对人生的希望。

更早之前,一名被“强直性脊柱炎”折磨十余年的患者刘先生,整个脊椎如“拧麻花”一般,身体呈90度弯曲“折叠”状态。当时,他连抬头看天都是奢望,辗转多地治疗无果。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刘先生手术前后对比,术前身体呈“折叠”状态,经中山医院骨科团队治疗后站直了身体。上海中山医院 供图

2021年3月底、2022年8月底,刘先生先后在中山医院骨科完成两期手术,即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他终于重新挺直了腰杆,康复出院。

“我会尽最大努力,我们一起加油。”有时候患者和家属都要放弃,董健医生就鼓励他们坚持到最后,他常常这样对他的患者说。他的话也让患者重新有了求生信念,积极配合治疗。

首位因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医生

再大再好的医院,能够救治的患者终归有限,为帮助更多病人得到救治、更多普通人保持健康,董健一直在健康科普传播的最前线。

为了让肿瘤转移到脊柱的患者不丧失继续生活和治疗的信心,了解最前沿的脊柱外科手术,董健2017拍摄了微电影《脊柱上的“拆弹兵”》, 向大众传递肿瘤脊柱转移的科学诊治理念。

2022年,董健又率领中山医院脊柱外科团队根据真实病例设计了脚本,出演、拍摄了续集《脊柱上的“拆弹专家”》,让大众了解医生团队如何抽丝剥茧,为患者制定最佳医疗方案。

董健团队编写的部分科普丛书。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这些年间,董健率领团队在诊治了数万例腰椎疾病患者基础上,编写了腰突症的系列科普书,三本“小册子”累计印刷18次,发行10万余册。2014年,董健因此成为国内首位因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医生。

为了让腰椎保健动作更直观、更易学易懂,2016年他编成了一套腰椎保健操,录成视频在网上发布。仅单家网站,这个名为《坐久了,腰还好吗?骨科主任教你做腰椎保健操》的视频一周点击率就超过了200万次,而后他还创作的颈椎健身操在网上科普传播。

近几年,董健继续深耕科普传播,2020年出版《骨健康必听必看》丛书5本,获得“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荣誉;2021年出版《医学科普基础与实践》;2023年即将出版“守护生命之轴”系列丛书3本。

近期,董健教授正联合复旦大学各附属兄弟医院临床专家撰写《复旦大健康丛书》,该丛书按人体系统与临床“大专科”分类出品,打破以往按某一专科为核心的科普书籍编写模式,目前已完成初稿。

“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是把他这个领域的病人,越看越少。”董健说。

责任编辑:网络

最新热点新闻网出品

最新最热头条新闻资讯

手机: 邮箱:
联系电话: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