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8月23日报道:“用文字来记录自己业务上的进步、感悟也好,生活中的进步、感悟也好,都是自己生命的轨迹。用文字记下来,好像就留下来了。”8月22日,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的奚美娟《独坐》分享会上,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分享写这本书的初衷。
从经典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家》中的瑞珏、《中国梦》中的明明、《留守女士》中的乃川到《北京法源寺》中的慈禧,40多年来,奚美娟在话剧、电影和电视剧中塑造了100多个艺术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在首部随笔集《独坐》中,她以温婉的文笔书写她的成长经历、阅读生活、创作心得,以及家人和所遇见的长辈,充溢着从生活中所获取的力量,也展示了她的表演艺术观。她笔下的黄佐临、周小燕、张洁、李敖、樊锦诗等人物跃然纸上,充满着魅力。
在《独坐》代序中,奚美娟写道:“阅读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围坐’渐渐变成‘独坐’的时候,你也许已经能够在那本书知识的五彩斑斓里遨游了,或许可以‘重塑’自我了。”
奚美娟表示,早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写作的冲动。“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经历其实是非常前所未有的。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很多从无到有或者社会生活的巨变。”她也认为,所谓的书写生活、积累生活,与自己的表演专业有关,对塑造人物有所助益。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道,看到书名《独坐》,第一个反应是不太像奚美娟,她表演的都是烟火气十足的角色。“读到书中的文章,我理解了。这本书就是一种‘独坐’,她是把自己主观的精神投射到她所要表演的对象或者所要描写的对象。”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表示,看了《独坐》之后,向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们建议,让学生买来看看,去理解表演以及成长为优秀演员的经历。“艺术家尤其是从事戏剧表演的人,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对自己艺术深入的思考是有帮助的。想的过程脑子里是乱的,一旦用文字表达确切概念的时候,准确性或者自我意识程度会提高。”
作家潘向黎认为,奚美娟是一个时时刻刻在思考的人。“她在这本书里用了大量‘我想’‘我常常想’‘我在想’,虽然她不以一个职业写作者自居,但会将自己思考和领悟的过程做完整的呈现。”她以挖井比喻写作,在她看来,奚美娟等表演艺术家深挖一口井,但兴趣点会随着创作生涯、年龄和阅历不断增加,有很多地方可以挖井,“很多泉眼会喷出来,而喷出来的就是他们独有的思考。”
1991年,奚美娟凭借电影《假女真情》的中年女教师王玉娟一角,成为第11届金鸡影后。时隔31年,凭借《妈妈!》中阿兹海默症女儿冯济真一角,奚美娟再获金鸡奖影后。“对我这个年龄段的演员有一个新考验:五六十岁进入中老年状态以后,还有没有创作的冲动、激情、原动力?你还有没有能力去高质量地塑造一个人物,而不是只是凭着经验去塑造?”说起热爱的演员事业,奚美娟表示,“获奖对我60岁以后工作能力的鼓励是巨大的。因为我们的机会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