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气干燥,很多人都会感觉面部紧绷,口舌干燥,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皮肤起皮,流鼻血,心烦气躁等症状。大家通常将这种症状归结于干燥,于是就不停的喝水。可多喝水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其实不然。
中医认为,以上说提到的症状多事津液缺失所导致的。
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亦称阴液。
津液与血、汗、小便、泪、涕、唾等都有密切关系。津液在经脉(经络、脉管)内,即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人体的津液可以有多种转化,如汗液,小便,唾液或眼泪等等。有时候你会发现,悲伤时嚎啕大哭过后,口舌会感到干燥,此时就是津液已经大伤。
如果体内的津液亏耗过多,就会致使气血两损;气血亏损,同样也可致使津液不足。
津液的增多与减少,能直接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疾病也会由此而生。如发高烧的病人会出汗过多及胃肠疾患者大吐大泻太过,都会因损伤津液而导致气血亏损。
所以中医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的养生说。
津液源于饮食水谷,并通过脾、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
张仲景就在《伤寒论》提出"保胃气,存津液"的养生原则。
传统养生中还有"漱津咽唾"的方法。
在《修龄要旨》中提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下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就是说每天坚持吞唾液,百日后就可使人容颜润泽。
春季属阳,天气干燥,应常吞口中津液,并保证水分的足量摄人。
夏季炎热,人体出汗较多,容易造成津液损耗过多。此时可以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柠檬,番茄,乌梅,山楂等。
酸味可敛汗止泻祛湿,既能预防因流汗过多所造成的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秋分之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为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
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冬季天气寒冷,属阴,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
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这样反而会损耗津液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