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寒冬是一名有五年工作经验的高级程序员,曾担任某网络安全产品的客户端研发。也是“996.ICU”事件的一个细致的观察者。这篇带有评论和分析性质的文章,并不标榜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的声音,寒冬能够代表的也是基于他观察到的有限信息和其价值观的某种
【编者按】
寒冬是一名有五年工作经验的高级程序员
,曾担任某网络安全产品的客户端研发。也是“996.ICU”事件的一个
细致的观察者。这篇带有评论和分析性质的文章,并不标榜能够代表一个
群体的声音,寒冬能够代表的也是基于他观察到的有限信息和其价值观的某种“偏见性观点”。我们希望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一种能够补充现有观点的看法。
寒冬个人支持对“996”工作制的抗议,并且分析了它在今年出现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寒冬认为,事情的发展有了一些偏激的成分,对它的解读也有了一些偏向性。“996.ICU当然不只是要吐槽而已,它不是微信杠杠群,但初始阶段还是比较轻松戏谑的,而如今的诉求则越来越严肃了。”寒冬说。
2017年10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一名程序员
找到了一处安静的角落静静处理工作。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以下为口述
内容】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软硬件兼有的网络安全设备提供商,我的团队一共6个人,负责这套信息安全产品中客户端的研发。
按照招聘JD的说法,我算一个高级程序员吧,如果把我们的工作比作盖房子,我是负责框架的搭建,我会写这个代码里的一些关键的类,包括程序结构的设计,而我团队里的同事们会去补充那些具体的内容。就是说,我虽然负担了一部分的管理工作,但我主要的工作还是写代码。
我们是半弹性工作制,即没有明确的到岗时间,只要你一天的打卡时间超过八小时就是符合公司规定的。我们公司的工作制度并没有一个明文规定的“996”,但是在项目比较紧急的情况下,一周7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还是很常见的。
劳动者有天然的弱势地位,但也并非
毫无选择权
在涉及劳资双方关系时,有一种朴素的观点,那就是资本是很容易联合的,而劳动者之间天生是竞争的,加之资本能够抵抗风险的能力比劳动者个人更强,因此劳动者在和资本资方议价时,天然处于不利地位。没有资格跟公司议价,很多人认为这是“996”制度存在的本质原因。比如有人面试时明确拒绝加班而被淘汰。我承认,这样的情况确实不算罕见,但也并非
全部事实。在实际工作中也不难发现,资本与资本之间也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会赋予劳动者一定的议价资格。不然,猎头的工作也就不那么值钱了。
换言之,程序员们实际上是有选择权的,他们可以在996的工作制和955的工作制里面做选择。大部分程序员并不是被逼无奈,身不由己受到压榨。抛开那些在合同上或者宣传上被欺骗的情况,选择“996”公司的人,实际上是认可了over work over pay的理念。我刚成为程序员的时候,选择了一家“996”的公司,而我室友也是程序员,他在一家国有企业做ERP, 是一个很标准的955。当时我们两个起步的时候大概是有50%的差距,比如他薪水是20万,我的薪水就是30万。
当然,上面说的是互联网行业繁荣的时候。今年互联网开始进入寒冬,程序员的选择实际变少了,即议价空间变小;甚至有些公司是原来没有“996”,现在反而执行“996”的方式逼迫一部分人离职。这些可能是今年“996”的话题忽然变得更加尖锐的客观因素。
“996”不是一个整体
性的
敌人
,它也不是铁板一块
抛开over work over pay的理念,实际上我们公司的很多人也在Github上的 “996.ICU”页面吐槽了。Github网站本来是一个托管代码的网站,是一个公共的代码仓库。当然这上面也出现过不少带有某种诉求的表述。“996.ICU”建立的第一天,我在一个技术博客上看到了链接,随即就点过去了。我的感觉是,当时它是以一个很戏谑的方式来陈述这件事的,比如最初的病床标志都是粉色的。当时issue是它的一个大标签,功能是用来讨论话题的(issue是Github提供的一讨论仓库内容的功能,在这个项目里则起到了类似论坛的作用),最初里面大部分的程序员发言都带有自黑的态度,就像码代码的人都会讲自己是城市农民工一样。然而,随着这个项目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知,它开始变得越来越严肃了,演变成了一个抗议性的
诉求。
我也会和同事们在茶余饭后聊这个事儿,我们发现,很难把“996”工作制本身视作一个整体
性的敌人
去对待,因为“996”和“996”也是不一样的。”996”是否可以被接受的关键在于,它是以怎样的方式被执行,是强制的还是非强制的,是事先声明的,还是事先没有声明的,甚至以蒙骗的方式突然执行的?
此外,996有没有换来给员工的一个合理的待遇? 这些都是需要具体考量的。我在价值观上是很赞同over work, over pay 的,当然我不一定能代表其他人,但肯定是有部分人是认可这种状态存在的。
还有一点,我认为对个人和对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在996工作制的每周72个小时里,必须能产生价值,即工作中有充分的经验积累和成就感获得。对于一些纯属浪费时间的强迫性劳动,没有人愿意主动参与。
所以,对于996工作制的谈论不应该过于宏观而忽略工作与工作之间,待遇与待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微小差异。 我想一再重申的是,996工作制可接受与否是有很多边界条件控制的,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就是事先声明,其二,要确实能够产生价值,996才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一刀切下去,说一定所有的人都必须这样,我在这里如果要工作70个小时,我的70个小时是要产生价值的;其三,在公司内部薪酬制度上也得区别开,工作时间久的人跟工作时间短的人,薪水上应该拉开差距。 简单地说,劳动者是否基于自己的意愿进行了自由选择(哪怕只是有限的自由),并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劳动报酬,是996是否能够接受的关键。
“黑名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虽然黑名单做得很好,但只是看上去很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随着“996”项目的影响力增强,为了能让抗议落到实处,有一些人就发起筹建了一条关于商用代码共享的许可协议,规定只有拥有许可证的公司才能将这些代码进行商用。而“996”的许可协议中将不遵守劳动法规的“黑名单公司”排除在了合法使用者之外。这份黑名单的更新机制还有待了解,一种说法是基于投票结果和社区共识,另一种说法是个人开发者在黑名单页面上增加新的公司名并提交证据,由项目所有者确认将个人开发者提交的页面作为新的黑名单列表。也就是说,这个黑名单并未受到集中化的管理,每个人都可以提交自己的东西上去,然后可以共同建设这个项目。
黑名单上的公司名称是公开的,黑名单基本上涵盖了绝大多数的知名公司。然而,具体谈到这个许可协议和黑名单的机制,我觉得这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它的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