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所欢,两性情感心理学写作者,写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是“封闭性独处”吗?一个人,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络,不愿意展开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环境内。没有网络,没有朋友分享聊天,只躲在家里,不愿意跟外界打交道。这样
何所欢,两性情感心理学写作者,写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识。
你知道什么是“封闭性独处”吗?
一个人,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络,不愿意展开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环境内。没有网络,没有朋友分享聊天,只躲在家里,不愿意跟外界打交道。这样的独处模式,可以称之为封闭性社交。而他们交流最多的人,除了父母之外就是自己。有人说:独处能够让一个人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可实际上,任何一种独处状态,都应该“张弛有度”。凡事太极端,往往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下去。独处也是如此,倘若一个人始终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和内心封闭起来,久而久之, 他就会陷入抑郁的折磨。
-01
封闭性独处,会给一个人造成哪些不好的影响?
心理学家提出了长期孤独和被社会孤立,对一个人造成的伤害=每天抽烟15根以上=每天酗酒的风险=超过肥胖2倍的风险。
从这个结论我们能推断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内心孤独,社交孤独,无法跟外界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结,那么这个人的身心就会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人属于“群居动物”,无法做到离群索居。你可以短时间内不跟外界产生关系,但长时间下去,你无法忍受那种孤独,被外界忽略的感觉。因为人内心深处,都渴望并且迫切地需要与外界,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比如:需要不断结识新朋友,需要跟陌生人接触,需要爱人,更需要无话不谈的知己。
第一:不利于一个人的身心发展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参与实验的人,需要进入一间特制的屋子里。而在这个屋子里,整天的色调是白色的;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只有床、一本书还有卫生间。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心理学家要求这些参与实验的人,一直在屋子里待着,会有人定点投喂食物。坚持1天,他们就能够获得20美金的奖励。实验结果表明,超过9成的人没能坚持3天,只有寥寥几个人坚持了5天。并且,这些参与实验的人最终表示:“感到暴躁,焦虑,愤怒甚至是沮丧,认为生活都变得糟糕了起来。”这个实验结果表明:
人在长时间处于孤独,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往往会变得消极,懈怠,愤怒,暴躁,无法与自己和外界相处。
第二:不利于工作和社交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在江湖中,我们就不得不跟周围的人保持关系和联络。从某个角度来讲,人无法断绝跟外界的联系。试想一下:如果让你回到原始的地方生活,躲在深山老林中。没有网络,没有电,只有足够的食物和水,只有你一个人。这样的生活,你能够坚持多久?理想总是好的,但现实却是,人无法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太久。如果你长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那么你就无法平衡好工作,更无法掌控好与周围人的社交关系。时间久了,你就变成了“社交恐惧症”。
-02
独处与社交,我们该如何平衡?
你一定要明白的道理是:独处不意味着自我封闭,相反那些享受独处的人,往往能够很好地平衡社交与独处之间的关系。在需要社交的时候,不会抗拒社交;但他们会留出固定的时间,与自己相处,取悦自己。第一:不要抗拒社交,而是寻找到合适的时间独处
比如说:在工作日的时候,你就积极地跟同事,朋友们保持联络和互动。下班后出去吃个饭,随便逛逛,跟朋友聊天等。这些,是你劳累一天缓解压力的方式。而到了周末的休息时间,你完全可以宅在家里,一边反思这个阶段的成绩与收获,一边
享受这片刻的安宁。
看书,写字,喝茶,陪伴家人;减少上网时间,减少玩手机的时间。这种方式,能够解压,也能让你适应独处的节奏。
第二:享受孤独,在独处中创造“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说:“在社交中,人面对的是人群和部分;在独处时,人面对的就是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
简单理解就是:当人与外界接触的时候,很难透彻地去观察完整的自我;只有当一个人安静下来,处于独处的状态,才能认真地去感受自我,认识自己。享受孤独,喜欢独处的人,一定是能够与自己进行对话的人。独处的状态,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发现一种力量,也像是在疲惫的生活中,给自己来一次放松。先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认识自己。
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跟外界相处。
一环扣一环。
今日话题:
你觉得,封闭式独处会给一个人造成哪些伤害?(文章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