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天这个时代,爱情、婚姻、性,已不再捆为一体。人们会因为五花八门的原因拒绝稳定的亲密关系,也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苦苦寻觅长期的伴侣这篇文章从一个有趣的角度解释亲密关系:婚恋外壳下,不管是哪种选择,本质都是一场精确的经济学计算。利己是一切行
在今天这个时代,爱情、婚姻、性,已不再捆为一体。人们会因为五花八门的原因拒绝稳定的亲密关系,也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苦苦寻觅长期的伴侣。
这篇文章从一个有趣的角度解释亲密关系:婚恋外壳下,不管是哪种选择,本质都是一场精确的经济学计算。利己是一切行为背后最核心的动机与目的,恋爱也在所难逃。
电影《春娇与志明》中有句台词是“人一生总会爱上几个人渣”,假如在那一刻二人彻底分手,倒是放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的做法。不过,春娇偏偏“路径依赖”,在失望和舍不得之间恶性循环,“拼命想摆脱张志明,结果却成为了另一个张志明”。
“你是个成熟的人类了,该学会自己谈恋爱。”
大自然的规则呼唤你寻找伴侣,人类的理性提醒你慎重选择。亚当·斯密说我们都是“经济学人”(economic man)——所有的行为动机都在于运用理性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爱情兹事体大,你认为你需要遇见对的人,毋宁说,你在进行一次精确的经济学计算。
1.我们都是爱情市场上的商品
从经济学视角看,我们都是在爱情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价值取决于我们的三项资本:指向身材、颜值、年龄、罩杯、腹肌、人鱼线、马甲线、贞洁的身体资本;指向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以及指向房子、汽车此类财产收入的物质资本。
男男女女按照自己的准绳和偏好在市场中找寻伴侣,但庞杂参差的信息却在无形中抬高了交易成本。为降低交易成本,爱情市场上催生了搜集、核验、处理、提供商品信息的中介——媒人,现在则转移至各式婚恋综艺节目、网站、App。
2018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其封面文章《现代爱情》中宣称,每月有2亿人在使用网络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里面提到一组中国的数据:“在约会App探探上,男性对他们看到的60%的女性都感兴趣,但女性只对其看到的6%的男性感兴趣。”
这是个投资策略差异:中国男性喜欢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女性则习惯盯准后再投资。
2.婚姻对女性的经济意义在降低
对女性而言,婚恋带来的效用正在降低,而单身的效用却在大幅增长。
过去几年社会上常谈到“剩女”现象,敦促女性应该早日成家,但《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国婚姻减少,改变了经济和家庭结构》谈道:
“一些女性在推迟结婚时间,以便发展事业和建立财务根基,结果出现了力量更强大的女性群体,她们不再将婚姻作为获得安全感的唯一途径。”
换句话说,在女性更能自力更生的情况下,男性养妻活儿的传统婚姻模式于女性的吸引力同步下降。
女性在爱情市场上将进一步提高要求,下调“供给”。日剧《东京女子图鉴》就是活生生的当代婚恋教科书,不能及时调整定位的男士只能一次次地收好人卡了。
“婚”“恋”“性”三者分离,爱情市场自由增长,供给侧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尽管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对象是市场中最优质商品,但由于爱情市场天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缺陷,无休止地寻找对象伴侣并不现实。
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约翰·迈克尔指出,搜寻的成本随着时间而上升,但潜在回报反而递减。
假设我们一生之中的潜在伴侣的可选范围价值介于60—90分之间,当边际利益随着已出现的选择逐步下降,边际成本则会越来越高,这两者出现交叉点时,我们就应该截停搜寻,在经济学上这叫做“最优停止点”(Optimal Stopping)。
在找到目标以后也不用急于示爱表白。追求伴侣是一次不完全信息博弈,谁掌握的信息更充分谁就更能脱颖而出。假设我们追求的男神/女神存在复数位追求者,那我们最好的博弈策略就是静观其变。
纳什均衡告诉我们,在存在复数位追求者的情况下,男神/女神会依据追求者的条件进行挑选并抬高预期收益,而追求者则因为处于被动而逐渐失去信心,退出角逐转而寻求较次的收益——其他好看的男性/女性时,默默守护的我们就能获取芳心了。
影视剧编剧会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女主“好清纯、不造作,跟其他妖艳贱货完全不一样”,但请注意,但凡有一位这样其貌不扬但又笑到最后的女主时,她和男主二人相处的时间是不是也比其他人要更长一些?当然,主角光环也是客观存在的。
3.人一生总会爱上几个人渣
恋爱一旦开始,我们便需要持续投入来维持这台机器的运转。
时间、金钱、精力就是我们投入的成本。为维持亲密关系稳定,少不了逛街、看电影、吃饭、旅行,经济学上称为沉没成本,即一切由过去决策所致,无法扭转、业已发生的投入。
爱情又是一种交易行为,而交易总是存在风险。
经济学总是强调“效用”,边际效用递减是其中一条基本原理。第一口苹果甜,第二口苹果饱腹,第三口苹果厌烦。情侣双方朝夕相处,会暴露很多从前不曾发现的缺点。
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的作用下,爱情的满意度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当优点变得无足轻重时,缺点就会显得分外明显。
电影《春娇与志明》中有句台词是“人一生总会爱上几个人渣”,假如在那一刻二人彻底分手,倒是放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的做法。
不过,春娇偏偏“路径依赖”,在失望和舍不得之间恶性循环,“拼命想摆脱张志明,结果却成为了另一个张志明”。
边际效用递减是绝对的,但我们可以让其递减得慢一些。
我们可以将追求过程视为一种资源配置。资源总是稀缺的,要有意识地控制初始成本,避免过早在恋爱关系中付出太多,以此实现期待值上的调控。
在多数情况下,经济学预设的前提是,我们都是理性人。但在爱情面前,我们的多数情况,则没那么理性。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一段感想,因为被《奇葩说》导师薛兆丰引用而广为传播:
“如果你认为某个人是你生命中的唯一的话,那你是对偶然性有着深深的误解,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这个唯一的话,你们根本就没有机会遇见。”
英国数学家彼得·巴克斯在其论文《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中,计算了他在伦敦遇上真爱的可能性,相关的条件系数包括:单身、住在英国、年龄在一定范围、大学学历、还不错的样貌、跟自己合得来等。而计算的结果是,全英国和他匹配的女生只有26位,1/280000的几率。
4.对于个人而言,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因此,就结果来看,从茫茫人海里找到自己的命中所属的可能性无疑是沧海一粟。更常见的情形是,多数人在合适的年纪时选择了身边一位合适的人。
我们可以用双寡头垄断模型解释这个过程,即双方的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方向一致,双方朝向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努力时也导致了共同利益最大化。相爱的过程恰恰是塑造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这同样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的想法。他在《家庭论》一书中讨论了婚恋带来的许多收益,如:获得性满足和情感归依;通过情侣双方资源互补,实现规模经济;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可预期内的养老保险投资等。
贝克尔认为,“个人通过寻找配偶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而实现这种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即是追求“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的过程。
“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理想状态,在没有任何人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两个人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变得更好、更幸福。
所以我们才能在系列第三部《春娇救志明》中,看到收起玩心的张志明遛狗、买菜、哄余春娇爸妈。
“对于个人而言,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一段好的婚姻是最好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婚姻如果不幸福,将是金钱难以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