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个段子 三毛、古龙、倪匡三个人的交情很好 他们同时都对死亡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但三人又非常坚持地认定 人死后必有灵魂。只是人、魂之间,无法突破障碍沟通 于是他们约定,三人之中,谁先离世,他的魂魄,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剩下的人联络,以解开这个
先说个段子。
三毛、古龙、倪匡三个人的交情很好。
他们同时都对死亡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但三人又非常坚持地认定:
人死后必有灵魂。只是人、魂之间,无法突破障碍沟通。
于是他们约定,三人之中,谁先离世,他的魂魄,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剩下的人联络,以解开这个死亡的不解之谜。
没多久,古龙去世。
结果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古龙的魂魄还是没有回来,两人大失所望。
后来没有多久,三毛也去世了,倪匡更加失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录在倪匡的《长沟流月去无声》中。
这个典故,也出现在电影《秦明·生死语者》里面。
作为法医的秦明,是完全不相信人死后有灵魂的,他还总是拿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徒弟嘉嘉。
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欢网剧《法医秦明》,但网剧要改编成电影的难度非常大。
因为网剧都是一格一格的小故事,而且专业知识很多。
要从这么多小故事里面抽丝剥茧出来成为一个大故事,还要讲得通俗易懂,让没有看过网剧的人也能够明白,难度很大。
但这部电影做到了。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案中案的故事,大反派的女朋友被6个男人残忍迫害,他为复仇开始了精心的计划,甚至杀了无辜的人。
戏里面和秦明有感情纠葛的两位女性,徒弟嘉嘉(代斯饰)、同事顾宛源(杜鹃饰)都是以现实中秦明的妻子“铃铛姐姐”为原型创作的,而这次的大宝,还原了本来男性的角色,非常有看头。
一部电影,让人短暂地笑或者哭,没什么厉害的,真正厉害的是带给人思考的。
看完《秦明·生死语者》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看待死亡的问题。
严屹宽饰演的法医秦明,冷血无情,技术高超,不会为尸体掉一滴眼泪。
他不允许任何人在解剖的时候犯一点差错,甚至在徒弟嘉嘉近乎完美地解剖一具尸体之后,只是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他直接给了零分。
可是后来他要解剖嘉嘉尸体的时候,手却抖得不行。
别人之前犯过的错,他一样也没有落下。
原来,他不是真正看透了死亡,而是给自己带上了一层厚厚的盔甲。
他之所以不动心,是因为内心一直是关闭的。
嘉嘉的去世,对秦明是一次死亡教育,他更懂得了生与死的含义。
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在秦明的家里,有一面魔方墙,他每解剖一具尸体,就买一个魔方放在家里,最后解剖了1000多具尸体之后,变成了一面魔方墙。
嘉嘉说:像流星一样,挺美的。
印度有一句古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秦明从来没有对死亡用美一样的角度去看待,是嘉嘉提醒了他。
最后他沉浸下来解剖嘉嘉的时候,给她的身体划出了一条最优美的弧线,给她拉上一曲生前最想听的大提琴,把她的头发留下来放到最靠近自己体温的地方。
终于,他在死亡教育面前,懂得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也学会了从美的角度去看待死亡。
白岩松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中国人在死亡教育面前,像一小学生一样。
在人死亡之后,西方有牧师可以对死亡进行一个告别。
而中国是没有这样的角色的。
披麻戴孝,请一帮人嚎啕大哭,好像死亡就是呼天抢地,非常不幸的事情,而不是平静和自然。
中国有一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仿佛无论你多么痛苦的活着,总比死了强,可是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宋美龄活了106岁却说上帝在惩罚她,因为她经常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而且非常孤独,自己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尚在人世。
台湾体育主播傅达仁晚年罹患胰腺癌,花费300万治疗后,仍痛苦不堪,于是选择在瑞士安乐死。
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喝下了那一杯毒药,喝之前,他还笑着调侃问家人:一口吞吗?两口可以吗?
最终,他安详地倒在儿子的怀里。
老人死之前的视频我看了很多次,每看一次,就想要落泪一次,我并不是感到悲伤,而是在眼泪中感知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死亡原来是可以平静地,美好的。
死者并不需要无比痛苦地挣扎,撕心裂肺地呐喊,而是很平静地回归到自然中去了。
我们中国人对死亡讳莫如深,甚至是非常忌讳的,仿佛死亡就是有罪的。
这一点在电影《秦明·生死语者》里面也有体现。
在吃饭的时候,别人一听说对方是法医,经常和尸体打交道的,立即不敢和他握手,怕把晦气带到自己身上,觉得脏,甚至连饭都不敢吃。
这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事实。
广东汕头法医刘佳奇说:
人家知道你是干法医的,觉得你这个活脏,恶心,不愿意跟你一起吃饭,甚至不愿意跟你一起握手。
法医孙学春说:
我们干的就是一份良心活,一份责任感,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为死者伸冤,是对死者的尊重,我不觉得这是脏,反而我觉得这比很多人还要干净。
之前引发十万网友众怒的班主任,听说孩子妈妈是在殡仪馆工作的,就觉得她很脏,阴气很重。
甚至觉得她的孩子也很晦气,联合整个班的同学孤立她,逼迫她换班。
就因为妈妈在殡仪馆工作,孩子就要遭人嫌弃吗?
难道这些嫌弃她的人,自己将来就不会死的吗?
这也不仅仅是他们一个班,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
中国人不会正确看待死亡,不尊重死亡工作者,我们在死亡教育上面,还缺失太多太多。
关于死亡教育,说两个小故事。
武汉汉口殡仪馆的防腐整容师吴梦,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女孩车祸死了,而她离自己的婚期只有几天的时间,极其可惜。
女孩的身体因为车祸的原因已经破损不堪。于是,你知道他最后给了这个女孩一个什么样的告别仪式吗?
他用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女孩的身体恢复原样,并且给她化好妆,和家人沟通后,给她穿上梦寐以求的婚纱。
她的样子,美得仿佛就像安静地睡着了一样。
最后家属看到她的样子,集体都哭了,一个劲地向他鞠躬,道谢。
吴梦说,那是他人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情,也是最有信仰的时刻:让死者体面地离开。
另外一个故事是白岩松说的。
武警总医院急诊科的王立强主任,有一天急诊送了一个孩子,送到了手术台上。
孩子的病情非常严重,手术室的门口齐刷刷地跪着六个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其实到了手术台上,孩子已经死了,各项指标都是零。但是他在已知孩子死亡的情况下,依然给这个孩子努力抢救了两个多小时。
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必须得让跪在外面的六个人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在两个小时内,他们要做好失去孩子的准备。
这一刻,不是在抢救孩子,而是在抢救活着的人。
还有,那些奔走在一线的法医,他们之所以不害怕死尸,不害怕腐烂和恶臭,还有把这些解剖出来,不就是因为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还死者一个公道,让罪恶绳之以法吗?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缺失太多的死亡教育。
让死者体面地离开,让活者不留遗憾,让冤屈沉冤得雪,都是一批一批死亡从业者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们看不起法医,看不起接触死亡的医生,看不起殡仪工作者,可是往往是他们通过死亡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堂课。
《秦明·生死语者》还让我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私法和司法的问题。
电影中,反派为了自己所谓的正义,连续杀死了几个迫害他女朋友的人,甚至还开始滥杀无辜。
有这样一句话:拳头就是正义。意思是他们会动用自己的私法。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何来衡量私法的度?
比如说反派的复仇,杀死了罪有余辜的人,看起来是正义的,可是对那些无辜被伤害的人来说,这也是正义的吗?
我们放大一点,其实世界上大部分的犯罪,都是犯罪份子打着自以为正义的幌子,做着伤天害理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统计,心理学家去采访那些在监狱里的人,很多犯罪份子竟然都相信自己是对的,是为了正义。
一个女孩的父亲,因为孩子在学校和另外一个男孩起来争执,他认为自己的女儿受到欺负了,吃亏了,拿起一把水果刀,直接把男孩捅死。
网友一片叫好,说遭遇校园暴力,反击是正义的,女孩父亲也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动用自己的私法。
可是,一个小小的矛盾,就直接动刀子杀死对方,真的是正义吗?
还有这样的新闻,男孩追求女孩花了很多时间,也买了很多东西送给她(据说女孩已经退还),最后求爱被拒,为了泄愤,他直接把对方杀死。
键盘侠又评论说:“这个女生就是婊和贱,收礼物不拒绝,养备胎养了8年,一直吊着对方”。
在男孩心中,他也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她不喜欢我,为什么还要和我做往来?为什么还要耽误我的时间?为什么还要和别的男孩打电话?”。
于是,推测出她该死,动用自己的私法,杀了她。
这件事情,推开来看,男孩的正义真的站得住脚吗?
以上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就是,你所坚持的,未必就是真理,你所动用的私法,未必就是公正。
因为人是有情感,有情绪的,很容易偏向于自己,只看到自己的感受,无法感知别人的痛苦。
在私法之上是司法,只有真正有规则,有制度,有第三方来评判,才会有公平公正。
秦明有句话说的很好:真相之上是正义,而正义之上还有另一种东西,叫做悲悯之心。
这部电影的“私法”突破了尺度,也是中国电影前行了一小步。
以上这些,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思考,最后用一句话结尾吧。
“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前行的勇气。在喧嚣的众生中,寻找内心的归属”。
愿你我都有这样的勇气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