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在哪本小说里看到过,一个人要学好需要读书,学习做人,培养良好习惯,得花数十年时间,但是学坏只需要一天就够了。
这句话似乎放在很多游戏公司都适用。
育碧,一个神奇的公司,成立至今已经38年有余,在这将近四十年头的岁月里,作为一个游戏公司,它不可谓不伟大。
除了做出《刺客信条》、《孤岛惊魂》、《看门狗》等著名系列游戏,在前几年挺过公司的收购危机时,更是送了玩家们许多育碧出品的游戏。
一个游戏公司的口碑绝不会因为一款游戏的爆火就好起来,育碧成为玩家们心中的好公司也走过了很长的一条路。
但是这些年,育碧的口碑经历了颠覆的变化,如果玩家曾对育碧的喜爱程度有一个具体数值,那么今年对它的厌恶程度就是在这个数字前面添上一个负号。
在这些天,居然有国外的专家分析:育碧可能即将面临解散,或者私有化。
一定有很多网友对这个消息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虽说育碧这几年股价大跌,发一款游戏被骂一款游戏,销量极差,但是要说到私有化甚至解散,似乎还是太夸张了点。
不过我认为这个推测是有迹可循的。
先说说今年育碧的遭遇。
从游戏发行来看,无论是跳票了许多年,结果端上来一大坨的《碧海黑帆》,还是声称有史以来最高宣发成本的《星球大战:亡命之徒》,几乎都难逃一死的命运。
一个是官方自称超越3A的次世代4A游戏,结果在M站怒砍2.8的“高分”。
一个是在预售就敢卖到一千港币以上的“高质量作品”,在M站收获了超越50%的差评。
不过槽点最多,关注度最大的还得是《刺客信条》新作《刺客信条:影》的跳票。
在9月24日,育碧取消东京电玩展的参展计划时,许多粉丝们就想到育碧又要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要知道,一个大型游戏厂商的参展需要做非常多的准备,还要考虑宣发成本,在举办过的各种各样的游戏相关展会中,你很难找到计划参展却又临时取消的例子。
果不其然,9月25日,育碧在隔天就宣布了《刺客信条:影》跳票信息。
关于《刺客信条:影》到底哪里做的烂,这里就不做多赘述,什么游戏设定不合理啦,ZZZQ因素啦,还有育碧的传统艺能——BUG……完全讲不完。
但我觉得育碧的致死原因并不主要来自于今年游戏做的差,卖的不好,更重要的在于育碧对于游戏的态度。
育碧的高层公开表示过:游戏的质量已经非常高,卖不出去是因为玩家们期望太高了,希望玩家们降低一些要求。
这叫什么鬼话?游戏做出来质量有问题所以才会引起玩家们的反感,难道游戏玩家们都专门针对育碧,对毫无瑕疵的作品找刺吗?
真有种“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的既视感。
对此,《刺客信条:影》的执行制作人马克·亚力克西·科特也发表过类似“道歉”的言论,他承认自己已经不了解玩家想要什么样的游戏,并且不知道如何与玩家们接触。
看起来真的很像在道歉对吧?但仔细想一下,玩家的声音在网络上可谓是铺天盖地,育碧怎么可能无法和玩家接触呢?
毕竟现在又不是一百年前,想和外地人接触还需要准备一条信鸽。
所以你育碧到底是无法与玩家接触,无法了解玩家,还是不愿意听取玩家的想法呢?稍微一想都会认为是后者。
那为什么这个点就让我认为育碧会解散的推测是有可能的?
因为它和暴雪真的很像。
把时间线拨回22年的年初,微软放出要收购暴雪的消息时,大家既震惊,却又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暴雪以前的成功比之育碧绝对是有过之无不及,前些年不仅没有推出新的优秀的作品,对于老游戏的运营也是状况百出。
比如拿下年度游戏的《守望先锋》,却在后面几年因为游戏模式、英雄强度等各种问题慢慢地走向无人问津。
同样的,做出一两个糟糕的版本,或是运营决策出现一些失误,都不会使公司走到面临解散这么严重的地步。
但是暴雪所做所为就和如今的育碧一样,不仅不听取玩家意见,还要把锅甩给玩家们。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2018年的暴雪嘉年华中,当玩家们对《暗黑破坏神》的手游表示不满,发出嘘声的时候,暴雪居然回应道“你们难道没有手机吗?”
我想,很多“暴白”们也许就是这一年开始对暴雪粉转黑的吧?
对游戏公司来说,在面对大多玩家不满的时候,第一时间的反应居然是责怪自己的粉丝们,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本来就是个很抽象的事情。
一个游戏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喜欢,它跟艺术品不一样,历史上有不被理解却伟大的艺术家,但是绝没有一个不被理解但是活的好好的游戏公司。
倘若育碧仍不重视自己游戏的质量问题,执迷不悟地认为是玩家对游戏要求太高,而不是自己做的游戏不行,那么它真的很有可能也走上私有化、被收购甚至是解散的路。
希望那个玩家们喜爱过的育碧迷途知返,就算大家再怎么喷你,初衷也是想看到自己喜欢过的公司做出更优秀的作品。
听取玩家意见,认真做游戏,放低态度,这三个要求怎么看也不算难事,但是对育碧来说,救赎之道,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