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中中
最近这段时间,令人窒息的事情不只是调休补班,还有看了就会“呼吸困难”的《小舍得》。
打开微博或朋友圈,被“气死”的《小舍得》剧迷大概能绕赤道半圈。而这当中的大半功劳,都是拜她所赐——被称为“气人精本精”的田雨岚,蒋欣饰演的“鸡娃家长”代言人。
什么海淀妈妈、顺义妈妈……在这里都有了同一个名字——田雨岚妈妈。 / 《小舍得》
作为“小”系列《小别离》《小欢喜》的姊妹篇,《小舍得》同样将镜头聚焦在当代孩子的教育现况和成长困境上。
尤其是当下舆论最激烈的“素质教育”和“鸡娃教育”,《小舍得》对此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也分外触目惊心。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教育内卷战争中,把“鸡娃家长”演到极致的蒋欣也成了剧内外关注度最高的人。
角色田雨岚的“可憎”,亦是演员蒋欣的“可贵”。有网友评价蒋欣在《小舍得》里的表现:“她就是能演出一个崩溃的、极端的、痛苦的、狰狞的极品人物里藏着的那个可怜人。”
从可恨到可怜,或许还有几分可爱。无论观众记住了多少个像田雨岚这样的“可悲之人”,别忘了最可靠的蒋欣本人。
行走的焦虑贩卖机
田雨岚第一次出圈的关键词,是“突破圆周率两千大关”。
一场大家庭聚会上,一个小男孩被拎出来“表演节目”,在所有亲戚面前背诵圆周率。“背到一千位都不是事儿,马上就要突破两千大关了!”嘚瑟地说出这句话的,正是男孩的母亲田雨岚。
除了才艺表演,多到数不过来的证书奖项也是必不可少的炫耀环节之一。 / 《小舍得》
在《小舍得》里随时随地发现新的生气和焦虑,几乎都是因为这位“虎妈”田雨岚。将孩子成绩当作唯一评价标准与人生意义的教育观,使田雨岚成了剧里的“焦虑担当”。
孩子颜子悠成绩的好坏,严重左右着这个家庭的气氛,和妈妈的喜乐。“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子悠考好时”——这就是田雨岚家庭的“颜家四喜”。
成绩、名校和无尽头的“未来”,就是她为孩子奔波的一切意义。靠自己的能力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抱着这个明确的目标,田雨岚的教育准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熟悉的励志金句,熟悉的拼搏套路。 / 《小舍得》
为了防止孩子贪玩,她要求颜子悠做作业必须在客厅里,方便她随时盯着。踢足球是孩子的爱好,但这对小升初没有任何帮助,于是她将孩子的兴趣班全部换成补习班。
自家孩子考试成绩跌出了班级前三,田雨岚一口咬定是在校外开补习班的老师的过错,因为校外补习班有“讲题干货”,所以她怀疑老师藏私,直接把老师举报到被校方开除。
作为这场教育内卷化“游戏”的主动参与者,田雨岚的焦虑没放过任何一个人,包括她自己。
这番唯读书有用论,相信不少人都心有戚戚焉。 / 《小舍得》
“一到三年级攻英语,四到五年级攻奥数,像翰林(剧中顶尖初中)这样的呢,小升初面谈的时候新概念英语至少要读到2,三千单词量那是毛毛雨。三笔四口和全能五星已经成为历史了,口译证书也被禁了,但是总得有证书证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呀。”
田雨岚把“KET不过入门”“PET才算有进入战场的资格”“FCE在手可以横着走”倒背如流,孩子的成长在她眼中是永不休战的无声战场,是需要时刻准备的“军备竞赛”。
在“主动出击”的鸡血背后,是私心欲念带来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人人身不由己,另一个层面是人人在反抗身不由己。这份真实的情感链接,田雨岚将每个人身边触手可及的危机具象化。
制造危机感,也是鸡娃家长营销焦虑的常用手段。 / 《小舍得》
出身底层的田雨岚,小时候跟着做护工的单亲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讨生活,田雨岚曾经在餐馆打过工,洗过盘子做过前台,受过各种委屈。即使后来嫁了个富二代老公,但丈夫也是个甩手掌柜,向来不管事。关系不太融洽的婆婆对她各种管束,时不时就催问“二胎”进度。
或许没有人同情田雨岚,但每个人都能从田雨岚身上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现实的影子,那份叫“生活之味”的苦涩。
蒋欣的眼泪一出,即使田雨岚再怎么讨人厌,也瞬间变得“情有可原”。 / 《小舍得》
坏女人专业户
《小舍得》中,田雨岚家里有一面放奖杯的墙,最中间空了一格,这是田雨岚留给儿子放奥数杯赛的最高奖杯的位置。
这个令人窒息的做法,是蒋欣的突发奇想。当时蒋欣一进到场景就问导演,为什么不留一个空?导演说为什么要留空,蒋欣回答:“这是她逼孩子的动力。”
没有放奖杯的洞,看着空空的,她永远都在想:“孩子,你一定要把这个C位给我填满了。”
“我永远都看着这面墙,每天吃饭我都面对着,我不高兴了会看它,我高兴了也会看它。我觉得我的孩子受伤了,我会看它。我觉得我被孩子伤害了,我也会看它。”就是这些自己设计的小细节,让蒋欣的角色穿过屏幕“活”了起来。
豆瓣知名娱乐小组豆瓣鹅组曾经有过一个帖子,大意是在非一线女演员里,只有蒋欣的角色让她印象深刻,发帖人可以无压力说出好几个蒋欣曾经饰演过的角色。
飞扬跋扈的华妃、拜金虚荣的凤凰女樊胜美、口碑全面翻车的顾曼桢、话题度十足的“鸡娃家长”田雨岚……这些角色都是经历和内心很丰富的人物。
“你试过从天黑等到天亮的滋味吗?” / 《甄嬛传》
“演主角会有光环,很难去毫无保留地发挥,相对会收敛。做配角,我可以去找她很多特别的点,可恨的、可怜的地方,你会无限放大她的各种点,反倒会出彩。” 蒋欣诠释人物情感的技巧,就是把角色背后不为人知的酸楚表达出来。
将费力不讨好的角色放大她们的可爱之处,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把一个不讨喜的人演得不让人讨厌,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就是蒋欣成就感的来源。
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蒋欣捕捉角色情绪的敏锐直觉。对蒋欣演员之路无比重要的“华妃”,一开始在蒋欣眼中就是个可怜之人。“跟很多人聊起的时候,就好像只有我可怜她,只有她是真正爱皇上的,难道你们没有看到这份爱吗?”
华妃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是蒋欣自己争取来的。
当华妃的翻白眼表情包和“贱人就是矫情”成了网络流行梗,蒋欣最关心的依然是年世兰的悲情。
在拍摄华妃被赐死的那场戏前,蒋欣一个人躲在冷宫里最阴暗的角落坐了半小时,感受她濒临死亡的孤独无助,在那一刻她真的活成了华妃。
这场赐死戏里剧组准备了三样东西让华妃选择自杀,华妃通通不要,她要自己选择赴死的方式。蒋欣尊重角色的选择,也给予她们更多的选择。
在《欢乐颂》中,她同样认真处理了樊胜美的各种细节表现。原剧本中樊胜美一直把钱都花在她的吃穿打扮上,蒋欣改成了把这些正牌的奢侈品全卖掉换钱寄回家里,自己买一些A货,因为这样“更容易得到同情”。
类似这样的处理方式效果显著。观众可能讨厌樊胜美的虚荣拜金,但是对于整体人物却往往“恨”不起来。
《欢乐颂》走红后,蒋欣收到很多女性的消息,和她说“你演的就是我”,蒋欣觉得“樊胜美”们并没有什么不好。
让最初的“樊胜美”们看见这部戏,帮助她们往前走,变得更加独立、自强。这是蒋欣给戏外的“樊胜美”们的一个告白。
这场海边独白是蒋欣为樊胜美争取来的原创戏份,为了准备这段4分钟的独角戏,蒋欣提前看了大量的北漂女孩纪录片。 / 《欢乐颂》
就像她饰演的角色一样,蒋欣也不是一个“完美演员”——从批评她身材微胖的恶语,到把对角色的负面情绪发散到演员本人身上的事情向来不少。 但像这样让人真情实感代入的“人戏合一”,蒋欣的种种不完美,正是“蒋式完美”。
蒋式坏女人的缺陷,有着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欲望。蒋欣负责演欲女、做恶女,而我们负责看见她们渴望和野心带来的蓬勃生命力。
我们不抵触蒋欣的“坏”,是因为唯有看见“恶”,我们才能更好理解真实生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