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中中
刚过去的这个五月,如果要选一部最出人意料的黑马电影,那么肯定是它。
豆瓣评分8.2,2021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目前为止),它就是《白蛇传 · 情》。
弹幕都这么“热闹”,也能看出这部电影的红红火火。
其实在正式上映前,我已经留意了它很久,毕竟不是每部电影都能拥有那么多“自来水”粉丝。单是它的预告片,在B站上就有200多万播放量,宣传微博的转发也超过2万条。
五月最后一个周末,天气雨,我在“水漫广州”看了这部有关水漫金山的电影。
至于观后感嘛,别的不说,这绝对是一部前所未见的院线电影,一部非常不“电影”的电影。
“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 · 情》的宣传语已经定下基调:一部典型的戏曲电影,但不是一部“传统”的戏曲电影。
这些镜头一看就能感受到“不简单”,有点东西。
电影里大量的特效画面镜头,和戏曲电影最重要的唱戏音乐,相对于以往的戏曲电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呈现方式,亦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
这当然是一种创新,但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为什么这么说?
用导演张险峰的话来说,过去戏曲电影的发展实在有些“曲高和寡”。它只考虑了如何把艺术家的表演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对未来的曲艺传人起一个学习和研讨的作用。
但这种学术性特别高的“优点”,却会导致电影的整个过程都不考虑观众的感受,忽视观众的存在。
传统戏曲中,所有动作都被程式化呈现,这是戏曲的精粹所在。在《白蛇传·情》中,这些值得被“细品”的身段表演都被大刀阔斧地砍掉。
比如在白素贞救夫片段,通过“水袖”和“踢枪”的程式化表演,展现白素贞与僧众的对抗,这是原版粤剧《白蛇传·情》里头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在电影中,水袖得到了部分保留,踢枪则被全部删去。
就是这种删改,有些专家认为“步子迈得太大”,水漫金山连水袖都扔掉,戏曲的魅力谈何而来?
“一切从长远看,年轻人已经不关注戏曲了,它已经被边缘化和小众化。如果我们把戏曲都拍完整了,戏都做足了,你这范儿都抖对了,身段都有了,唱腔全齐了,那年轻观众全跑了!做这事有啥意义呢?”
在电影上映前,今年的春晚舞台上也有原版粤剧《白蛇传 · 情》的身影。
为了配合春晚表演时长,主演曾小敏也大幅删减了表演内容。
已经快要没人看了,为什么还总要掉到那些细节里?导演张险峰的说法话糙理不糙,比起传承经典,《白蛇传·情》的定位放在“年轻人第一部看的粤剧电影”上其实更准确。
试新,当然也意味着试错。如果要从技术层面来解构这部电影,它确实卡在了戏曲不像戏曲、电影不似电影的微妙位置,所以有很多人对它的评价都是“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李安用这句话形容自己第一次看完《处女泉》的感受,伯格曼的作品当然是“难看”的。对于在戏曲式微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来说,《白蛇传·情》亦是一部有门槛的作品。
观影或许需要门槛,但审美是一种本能,对美好渴求的本能。
新生代京剧演员王珮瑜就说过,“你可以继续喜欢你原来的喜欢的那些东西,综艺、电视剧、电影都好,但是你可以学习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叫做克服欣赏的困难”。
所以我并不认同“我看不懂”这种说法,也不愿大家被这种想法限制住自己。抛去戏曲框架,《白蛇传·情》的情感内核非常纯粹——“人若无情不如妖,妖若有情妖亦人”。
法海懂了爱,撞见在人间擅自使用仙术的小青,对想要“捉妖”的弟子只说一句“她非人类,自有去处”;看护许仙受戒的僧侣亦会为情动容,放走许仙去寻身受重伤的白素贞,而法海也不加责备;争夺灵芝时本应是你死我亡的打斗,白素贞反倒救了掉下悬崖的鹿仙,而鹿仙也为了报恩把灵芝予她救夫。
更不用说小青——“我呸!人家你情我愿。碍了谁人的眼?关了哪佛的事?逆了哪边的天?”,看完电影的人都会记得这段话。
有一个粤语俚语叫“沕水舂墙”,沕水同潜水、舂墙是撞墙,字面意思是“潜入水底直到撞上了墙”,比喻可以甘心为某人或某事付出很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我觉得这个词拿来形容《白蛇传·情》最合适不过。无论戏内戏外,此志不渝此情不灭,这种看似笨拙的坚韧永远动人。
电影放映完我和朋友打车去吃饭,等车的时候雨停了,朋友看了一眼天空,想了想和我说:“现在距离白素贞从雷峰塔里出来,还有五百年欸。”
我想,关于这部电影的最高评价,有这句话已经足够。我们“看懂了它,并大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