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如梦——霍思燕
历数娱乐圈假冒伪劣“四宗罪”
大致档案:
生日:81年1月23日
身高:166CM
体重:45KG
没有楼上朋友的提示,我都不知道霍思燕竟然也是80年后的人。因为她第一次出现在我视线内是在那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个时候似乎我是在念高三还是念大一来着,也就是说,当时的霍思燕已经演了一个超越她年龄范围的角色。所以在我概念里,她应该是比较像70年代末生的。
找了霍思燕的资料,有点点惊讶的发现她的学历显目地标注着——“中专”。这个时代,不管演艺圈还是其他的普通行业,对于学历这个话题究竟还是比较敏感的。尤其在演艺圈,能往脸上贴金的就尽量贴,能避讳的就尽量避讳,类似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了。所以,看着资料中的那“中专”两个字,觉得堂堂正正得格外耀眼。对她,更多一层似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赞赏。
核心提示:
那部张大民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电视剧,格外好的编剧,格外好的演员。对于现今国内的电视剧来说,真的如上面一个朋友说的那样的意思——不缺好面孔,不缺好演技,惟缺好编剧。这两年艺术院校的戏文专业到底培养了一批什么样的人出来啊!话题扯远了,回转到这部电视剧上。剧中的张大民是性格浓墨重彩的主角,几个兄弟姐妹的性格也都是渐次的浓烈,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非常好看。到了最末的大雪,是最疏淡的一个角色,却能稳稳地压住了这家子的鸡飞狗跳。编剧的手法相当高明。
霍思燕长得柔美,声音也柔美,这样的一个角色演的得心应手。而在她身上编的故事,也是一个那么纯美的爱情故事。演她男朋友的潘粤明那个时候也年轻,也是一脸的疏淡,两个人的情侣档契合养眼,演绎的故事却是那么悲伤和无奈。在电影里,大雪是没有这一段生死恋的,电视剧里增加了这个情节,然后在北京胡同里的家长里短中演绎出来,比韩国那些刻意生造的生死恋却要动人的多。
这样一段情节,这样一部好的电视剧,足以让人记住那个有着淡淡的美丽的大雪的。后来几乎是《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同一个班底又制作了一部好戏《九九归一》。有些个叫好不叫座,也没有让霍思燕脱颖而出,个人觉得有点遗憾。当然,是美女总会发光,《少年天子》里的董鄂妃这样一个和她本人气质那么贴近的完美角色落在她身上,又挟着该剧叫好又叫座的优势,到底是冒出了尖。
在山寨文化沧海横流,娱乐诚信危机四伏的今时今日,娱乐圈打假已然成为娱乐消费的重点。从2003年崔健叔叔的“反假唱运动”,到2009两会期间倪萍阿姨的“反山寨宣言”,近年来文娱产业在飞速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粗放型地酿就了一批假冒伪劣产品。娱乐打假,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其实,霍思燕的屏幕形象还是很单一的,演过好剧也演过烂剧。而我发现我喜欢她的外表过于喜欢她所演绎的角色,那种清纯如水、温柔如梦的容颜,美的一点也不咄咄逼人,也不惹人嫉妒。用两个字表达,就是“淡定”。不管她出现在什么剧集中,偶尔瞥到也会静静欣赏一下。淡定,或许就是她最大的优势。
作为向公众推广精神食粮,提供休闲娱乐的第三产业,娱乐维权的意义显然与仅关乎吃喝住用行的第一、第二产业一样重要。公众对娱乐维权的高度关注,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适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我们说,娱乐消费维权打假也应该提上日程。
第一宗:假唱潮
恶劣指数:
假唱好似娱乐圈的潜规则,虽然很多人知道,很多人厌恶,但一直存在。直到2008年底,国家要求杜绝假唱,这一娱乐圈假象再一次被关注,春节晚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举动。2008年最出名的假唱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的假唱,如此堂而皇之,令人咋舌。香港影星梁咏琪日前被曝光的一次假唱则更为惊人——在为北京电视台活动演出时,梁咏琪不小心跌倒,但她的“歌唱”仍然在字正腔圆地继续。
时下深受年轻一代追捧的台湾组合飞轮海,在2006年也曾爆出假唱新闻。开场演出时,传出的不是歌声而是喘气声,隔了一会参差不齐的歌声才逐渐响起。据了解当时是事先录好了歌曲原声准备现场放,只要对口型就可以了,没想到录好的原声却不知道为什么放不出来,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唱,其真实唱功也因此曝光。很多人曾经以为,只有那些“缺斤少两”的混子歌手们才会假唱,以免自己出丑,但实际当然不是如此,那些真正以实力著称的歌手,照样假唱不误。
假唱之所以能够盛行,全在于一个观念:观众是最好糊弄的,何必那么当真,钱挣到了就行了。但现在倘若再这么想,恐怕就该有问题了。久病成医,如今的观众也学精了,很多观众在看节目时都会特别注意到歌手的口型与话筒间的细微区别,尤其是那些混子歌手演唱时,很多个假唱就是这样被揪出来的:当你的口型不对,你的话筒位置不对,这些全都逃不过细心观众的眼睛。
2009年央视春晚坚决扛起了“真唱”的大旗,并在真唱这块试金石下,众多当红明星被拒之门外。虽然除夕之夜直播的真唱效果不算尽善尽美,但好在真唱让观众感觉歌手们的表演更有诚意,所以多数人都以非常包容的心态对待,并呼吁娱乐圈以春晚为坐标,今后把真唱运动坚持到底!
第二宗:抄袭风
恶劣指数:
近年来,华语乐坛的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吉祥三宝》主旋律与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相似娱乐,抄袭之名难以洗脱。花儿乐队的《嘻唰唰》被指涉嫌抄袭日本组合Puffy的《K2G奔向你》。周杰伦的《四面楚歌》的作曲被指与立陶宛演唱组合GSindikatas的单曲《Muzikakurisaugo》非常相似。还有王蓉创作的《水煮鱼》被指抄袭《老鼠爱大米》,因为其中一句为“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著名乐评人孙孟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我所听到的音乐而言,抄袭的作品竟然占了20%~30%。”根据各方提供的情况,发现目前乐坛的抄袭风气大致有三种。最直接方式是抄欧美冷门作品。这种抄袭手法是最卑鄙的手法——收集各式各样的欧美冷门唱片中的歌曲,填上中文词,写上自己名字,然后便成了自己的作品。
孙孟晋说:“一些所谓的大牌创作歌手,他们会自己或者托朋友找一些没名的或者是黑人的唱片,他们就把这样的作品直接大段大段地当成了自己的音乐。”第二种抄袭是采取间接方式进行——东拼西凑。与上一种手法而言,这种手法无疑是比较隐蔽和高明一点。有业内人士透露,从东来东往的《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到赵英雄的《刺激2005》,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上,抄袭之风不仅局限在音乐圈。荧屏抄袭之风,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2000年之前,正当日剧雄霸亚洲之时,国产剧盛行抄东洋。编剧们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新闻小姐》、《将爱情进行到底》与日剧《新闻女郎》、《爱情白皮书》的相似度竟然高达90%。2000之后,美剧当道,我国的编剧敏锐地感知到市场口味变化,当机立断,掀起一股模仿美剧高潮。《危情24小时》模仿《24小时》;《都市六人行》模仿《老友记》;《末路天堂》甚至在宣传的时候就号称是中国版的《迷失》……
第三宗:注水剧
恶劣指数:
注水肉市场诚信低,人人喊打,这已是共识。“注水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注水肉,是电视创作中的一种假冒伪劣行为。比原定合同多剪出几集的“注水剧”多如牛毛,“注水”方式也是五花八门。要把短小精悍的剧情拉成少则20集,多则40集的长篇电视剧,加入感情纠葛是最常用的办法。于是,三角恋、多角恋、老少恋轮番上场,接吻戏、亲热戏、争风吃醋戏陆续不断。在新版《白蛇传》中,法海暗恋白素贞,连翘喜欢许仙,小青既勾引法海又与杜仲相爱等荒诞的情节让人啼笑皆非。难怪女作家赵凝曾严词激烈地批评“影视改编‘注水’是一种强奸”。
除了名家名著被改编“注水”外,红色经典“注水”的现象更为严重。从《林海雪原》到《野火春风斗古城》,从《小兵张嘎》到《红色娘子军》,都招来质疑声连连。2006年热播的《沙家浜》尽管有陈道明、程前、许晴等大腕坐镇,依然难逃观众的指责:3小时的样板戏被拉成30集,而且整个剧情展开缓慢,不连贯、不紧凑,有“注水”之嫌,面对指责,该剧编剧高景文也不得不承认:“剧情的确有点拖沓,我自己看有时候都着急。”
《汉武大帝》号称60集,没想到最后两集却是以拍摄花絮“滥竽充数”。原来,这是因为播出与广告客户签订的是60集的合同。不把两集花絮混入58集电视剧,何以得到1.25亿元的广告收入。还有一种“注水”来自电视台,在原本就“注水”的电视剧中多次插播广告,无疑是雪上加霜。或者是把原本80集的《武林外传》剪成120集播出,肆意拉长收视率高的电视剧以赚取广告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观众对“注水”剧极度反感。王小姐告诉记者:“现在电视台播出的一些电视剧真好比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第四宗:炒作秀
恶劣指数:
除了假唱和代言假产品,娱乐圈的众多大腕们还有更隐蔽的造假行为:制造假新闻。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说法:炒作。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假新闻难道不是应该追究媒体的责任么?其实不然。许多假新闻的最初起源并非媒体本身,记者自己也是受害者。许多明星为了炒作,不惜亲身上阵,制造假新闻,以求登上媒体版面来赢得关注。以今年2月爆出的冯小刚情变为例。仅凭一张照片,此前寂寂无名的“绯闻女主角”戚薇迅速为众人熟知,比起辛苦拍片唱歌,这样的走红方式无疑是轻松又省力。难怪有人评价:“娱乐圈中最真的就是炒作,最假的就是恋情。”
艳照门火爆了2008的整个新年,陈冠希的大名就连卖茶叶蛋的大妈也知道了。有人立马看到了人民群众原来也是热爱世俗新闻的。新年后不久,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捡到演员王学兵的手机,且曝光了里面一些“肉麻短信”。可惜毕竟不如香港那边放得开,短信内容没能引起围观群众的兴趣,反而引来“炒作”猜疑。就连好像是明星们“很受伤”的偷拍事件,也逃不掉“炒作”的身影。2008年,章子怡海滩艳照成了热议焦点,开始很多人都同情章子怡,痛骂狗仔,但最终的分析看,这更像是章子怡或背后的团队自导自演的偷拍。香港查小欣都说,章子怡赚大了。
如果说,艺人们为迅速上位而进行的炒作,最多也就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众人唏嘘之后,一句“这就是娱乐圈。”倒也罢了。然而,明眼人不难发现,这些动态的明星八卦,大多都与市场行为挂钩。比如,爱情总是在新电影上映前后出现,偷拍总是在某首新歌打榜时进行……当然,近年来最让老百姓“咬牙切齿”的还是一堆低俗电影事前铺天盖地的宣传。宣传费,在电影投资拍摄时,预算甚至能占到“总盘”的30%以上。数不胜数的明星见面会,不厌其烦的电视谈话节目,剧组人员甚至不惜自降身段,到全国各大影院一一“扫楼”。最后,当然还是老百姓买单。
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再到去年的《赤壁》……无一例外,都可写入营销学经典案例。而这些电影的幕后推手或者说导演们,就好比是一个楼盘的包工头,凭自己的名号和大肆宣传,让投资方和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至于观众的口碑和意见那属于售后服务,要找就找“物业公司”,“开发商”哪有功夫管这些!在一个娱乐时代,会娱乐会炒作的人就是一台印钞机。有了滚滚而来的利益,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无所谓是大片还是烂片。然而,长此以往,观众在经历无数次类似“狼来了”的欺骗后,还会走进电影院吗?而华语电影的未来又将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