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邓丽君,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流行音乐界,邓丽君代表着不仅仅是一名家喻户晓的歌手,而是流行音乐界里程碑一样的人物。她带来的影响对当时和现在,都是深刻的,长远的。人民网,有一句对邓丽君的评价,作为华人音乐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仅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在文化领域里影响了华人社会。
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可见这个是对邓丽君的贡献极大的肯定,邓丽君也值得起这样的赞美。我们今天来说一说,她的父亲——邓枢。
在当时的中国,落后的经济和当时不断的动乱的局势中,当时的人民生活并不容易。1921年,邓枢出生了。在他的幼年时期,命运并没有眷顾他,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他的父母很早就已经去世了,只剩下他和他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因为他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里的生活一贫如洗,并不富裕。
然而生活依旧得过下去,但是生活的悲惨并没有因此结束,还没过去几年,他的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了,他彻彻底底的只有一个人了,最后无依无靠的他选择进入部队。到了部队里面,邓枢表现积极,好学上进。在1937年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当时非常有名的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军校第14期的学生,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少尉军官,在后来还参加了抗日战争。
邓枢从抗战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那个时候因为历史时代久远,能够查询到的资料又是少之又少,在这一段时间内,邓枢的官衔一直是少尉,直到1952年才晋升为中尉。时间回到1948年底,因为当时的局势,邓枢去了台湾,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邓枢以他当时的军官级别,也没很好的物资条件,他住在眷村一个不到30平米的小屋里。
所谓的“眷村”当局给士兵以及其家眷们搭造了“眷村”,这其实就是个临时性的建筑。这个建筑原本只是为了暂时为当时的士兵提供临时的住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住,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当时的军官数量太多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邓枢不得不退役,而在退役后又大多处于底层,更是因为语言、观念的差异,难以完全融入台湾社会。而这个使他的生活更为窘迫。而在当时他还有家室要去养的情况下。
其实早在抗战时期,邓枢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就和赵素桂结缘,再后来的发展中结了婚。
当时的赵素桂的姐夫名叫许耀东,是黄埔14期的体育教官,而当时的邓枢也正是在黄埔军校学习。邓枢和赵素桂的结合,就是他给说的媒。后来在邓枢和赵素桂的生活中,邓枢与赵素桂一连生下三个儿子后,可是在邓枢的心中一直企盼着能再添一位千金。
1953年1月29日的凌晨,随着一声晨鸡的报晓,小村山坳里的邓家传来一声悦耳的婴儿啼哭。看着这个胖乎乎的小女婴,邓枢以“美丽的竹子”之意,给小女儿命名为“邓丽筠”。
至于为什么后来改成了“邓丽君”,是因为当时筠这个字在当时算是比较偏僻,有不少人在读这个字的时候因为这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的读音,而造成的很尴尬的局面,会有很多情况下读成 “均”,所以邓枢干脆就给女儿改成了“邓丽君”,免得麻烦。但是当时谁会想到这个名字日后竟然家喻户晓,甚至传到了国际上。
在当时的平常生活中,因为当时的物资匮乏,再加上邓枢有四个孩子,当时的生活举步维艰,四个孩子平常生活的开销对于邓枢来说,并不容易,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说自己的生活因为要抚养四个孩子的家里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面对当时生活上的窘迫,邓枢决定拿出自己的退役的补助款开一家米店来维持生计,当时米店带来的收入并不是很多,对于当时的一大家子来说,仍然捉襟见肘。家里平常的生活中,餐桌上常常是以粗米和菜粥为食,平常的生活甚为清贫。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诞生了一位歌坛巨星,她就是邓枢的小女儿邓丽君。在那小小的“眷村”里,却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乡之客,其中不同的乡音,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童年的她因为迁徙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的人,逐渐形成了开朗外向的性格,不怕生人,这个开朗的性格对她以后在台上的表演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当时的生活对于邓枢一家人来说,生活是很艰难的,在那个时代,邓枢还是比较有生活情调的,在平时,他尤其喜欢唱京戏,邓丽君的母亲赵素桂也很喜欢在平常做家务的时候,听听流行歌曲,因此小邓丽君耳濡目染,一首流行歌曲只要听个两三遍就会唱了,天赋极高。
后来,邓枢的老战友李成清,听说邓家千金歌声动人,便去邓家游说,问能不能放女儿进他们的劳军乐队——九三康乐队。于是,在1961年,邓丽君便接受了“九三康乐队”二胡演奏者李成清的音乐指导。
于1962年,邓丽君更是随“九三康乐队”四处慰问演出。等到1963年,邓丽君参加“中华电台”全台黄梅调歌唱比赛,以《访英台》击败众多年长选手,一举获得比赛冠军。从那之后,邓丽君开始声名鹊起。
在那样的环境下,邓丽君的成名虽然和自己的天赋还有种种因素有关,也跟自己的父亲从小的耳濡目染有关。正是当时的环境和生活,可谓是十分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