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化妆的男子)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教师有必要过教师节吗?我认为教师有必要过教师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社会一切事业皆胎息于教育。”民族之生命即教育之生命,中华民族的强盛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振兴教育。
娘炮的始作俑者当然是古代的帝王和贵族了。
振兴中华,走中国伟大的复兴之路,必须要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要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发展,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对发展国民经济奠基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是通过人民教师来进行的。因此,肩负着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培养人才这一崇高使命的人民教师,理应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人民群众的尊重,形成尊师重教之风。党和国家为了表彰教师功绩,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提倡社会尊重教师,1985年1月21日,全国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以9月10日为教师节。
记得我过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我们全镇教师,包括各村小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全部参加了庆祝会,也邀请了全体退休教师,各机关单位,企业领导,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参加庆祝会。庆祝会鼓乐齐鸣,载歌载舞,简直是热闹非凡。
会上,教育局领导讲话,并表彰了县级优秀教师,颁发了奖状,奖品,(那时不发奖金,也不是荣誉证书),镇领导讲话,总结和表扬了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效果,并表彰镇级优秀教师,同时颁发奖状、奖品。校长、优秀教师代表、退休教师代表、家长代表都发了言。庆祝会气氛高涨,掌声雷动,欢声如雷,教师气氛高涨,心情无比激动,心中暗下决心,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发扬奉献精神,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中午,全体参会人员共进午餐,各级领导频频举杯,给教师们敬酒,祝福。
庆祝会结束,每个教师,包括退休教师都领到了一枚教师节纪念章,一个文件夹,一个日记本。纪念品虽然价值不高,却代表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赞扬与鼓励。
古代劳动人民和军人想“娘炮”都不可能,因为要“娘炮”,首先皮肤要白皙,身体要瘦弱。
庆祝会中,教师们始终有种甜滋滋,乐悠悠的感觉,个个眉飞眼笑,心里那种夷愉、忻悦的心情无喻言表。感道当教师无尚荣光。
第一个教师节后的几年间,学校也举行了教师节庆祝会,同样的全体老师(代课、民办教师)都参加,也邀请退休教师参加。当地政府也派管教育的干部参加,表彰先进,激励教师工作激情,共进午餐,气氛没那么浓烈了。不过,教师还是感到有尊重感、荣誉感。社会上对教师还是羡慕的。
十几年后,对教师节逐步就冷淡了,但也要庆祝。只是评上县、镇、校级的优秀教师参加。也不邀请退休教师参加了,没有评上优秀的教师放假一天。各自去安排自己的教师节。
就这样,教师对教师节就慢慢淡化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工作没有了荣誉感,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有的教师就不会双休日,课外时间去家访、辅导学生了,补课就要收费,社会上对教师也有了看法,不尊重教师,有个别家长还骂教师,甚至出现了学生打老师的现象。
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了,荣誉感也没有了,感觉自己与其他的打工仔没有什么区别,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做点事都要报酬,没有了奉献精神。在社会上甚至还当不到那些手艺人受人尊重,羡慕。
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瘦弱是有可能的,但是朝夕劳作的劳动人民的皮肤肯定是没有办法白的。
而古代军人从来不推崇“娘炮”,古代军人理想中的标准帅哥体型是董卓那样的。
我认为,教师有必要过教师节。教师节搞个庆祝活动,让所有的教师参加庆祝会,有利于教师的团结,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过一个教师节,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让老百姓知道,党和政府还是尊重教师的,让教师有种荣誉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一般的打工仔身份是不同的。感觉自己生活安定,地位稳固,这样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是的,我没开玩笑。
在大概800年时间里,古代军人的审美一直把董卓那种“壮硕”、孔武有力的身材当做是最佳体型。
因为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掘了一座五代十国时期亲王的坟墓,这位亲王其实就是唐末乱世里脱颖而出的小军阀,他先后效忠于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死后被封王。
在他的墓志铭里,有一段夸奖他的话,其中就有一句是“类董卓之仪形,爱谢玄之器度,经纶有智,通变多机。”
(古代军人普遍认为这种身材壮硕,体壮腰圆的身材才是标准帅哥身材)
那么,古代哪些人把皮肤白皙,姿态柔弱(娘炮)视作是帅,是美的象征呢?
不事生产的帝王和贵族(以及后来的门阀世家、勋贵后人以及士大夫)。
早在西汉汉惠帝时期,因为汉惠帝的宠臣闳孺喜欢涂脂抹粉,结果汉惠帝身边的侍从都开始流行涂脂抹粉。
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才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璘,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史记·佞幸列传》
要知道娱乐圈,汉惠帝时期皇帝身边的侍从可不是后来的太监,汉初能够在皇帝身边做郎官的,要么是官二代,要么是富二代。
因为西汉律法规定只有担任两千石以上高官超过三年的官员,才有资格让自己儿子到皇帝身边做郎官;又或者家产达到十万钱的非商人身份的富豪也可以推荐自己儿子做郎官。
而这些高官子弟和富家公子都开始涂脂抹粉,说化妆在汉朝上流社会成为风潮,应该不为过吧。
到了东汉,高官子弟喜欢涂脂抹粉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李固是东汉名臣同时也是高官子弟,他父亲曾经担任过司徒,在东汉司徒是“三公”之一,类似于今天第一副总理。
李固本人后来也担任过荆州刺史这样的高官。
他曾经被人举报在大行皇帝的葬礼上毫不悲伤,只顾着化妆打扮。
人家是这么举报的:“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是的,李固就是“搔首弄姿”成语的“主人”。
我猜想大家都没想到,“搔首弄姿”最初是骂男人的话。
不管这举报是真是假,至少《后汉书·李固传》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在东汉时期高官子弟化妆是常态。
因为如果李固不爱化妆的话,那么为什么会以“化妆”为理由被举报?
到了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上流社会男性化妆已经蔚然成风,在这一时期上流社会男性不化妆才奇怪。
这里尤其以曹操之子曹植以及曹操养子何晏化妆的故事最为出名。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时结识了一位文学家邯郸淳,曹操非常欣赏邯郸淳的才华,曹操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同样很喜欢他,都求曹操让邯郸淳做自己的秘书,最后曹操因为更喜爱曹植,就让邯郸淳做了曹植的秘书。
结果邯郸淳第一次去见曹植,曹植居然让邯郸淳这个他辛苦求来的秘书在大厅等了他将近2个小时。
原因是曹植当时才洗完澡,觉得就这么素面朝天的去见邯郸淳,是对邯郸淳的不尊重,要先化妆更衣后再出来与邯郸淳会面。
曹操养子何晏更是当时有名的大帅哥,《三国志》说何晏是一个热衷于随时补妆的人“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由于他太爱补妆,魏明帝甚至认为何晏长得帅皮肤白是因为粉涂的多,毕竟“一白遮百丑“嘛,所以有一次魏明帝故意在夏天最热的时候请何晏吃热汤面,试验一下看看何晏到底是不是因为粉涂太多,所以才显得白。
说起魏明帝,他也是一个化妆达人,只不过魏明帝喜欢的不是抹粉,而是女装。
史书上说魏明帝“好妇人之饰”,因为好女装,魏明帝甚至把皇帝的冠冕上的挂坠都从真白玉珠改成了珊瑚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上流社会男子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化妆达人,《颜氏家训》称“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描眉画鬓的魏晋世家子弟)
所谓的“施朱”是指的使用胭脂,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上流社会男性化妆比汉朝更进一步,不仅仅化妆,还要涂口红。
到了唐朝,随着技术的进步,化妆品制作工艺不断成熟,除了涂脂抹粉,上流社会男性更流行起了“唇膏”(口脂),唐高宗就经常赏赐自己欣赏的大臣唇膏。
到了宋代,士大夫们除了涂脂抹粉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戴花”,“艺术皇帝”宋徽宗每次出行都“簪花,乘马”,并赏花给随驾侍从戴,大家都花团锦簇的。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爱簪花,还写了首《吉祥寺赏牡丹》赞美“戴花”风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为什么这些帝王和贵族会以“娘炮”为美?
这其实就是一种炫耀,对身份和地位的炫耀。
前面我也说过了,在古代劳动人民和军人是没办法“娘炮”的。
因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或者军人,如果他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还柔柔弱弱,那么迎接他的下场只有一个:饿死。
换句话说,在古代能够天天化妆,甚至可以天天化妆还不会被饿死,不会被打死的只能是一种人:贵族。(门阀世家、勋贵子弟和士大夫)
正因为贵族可以不用依靠身强力壮、聪明伶俐、博学强记,只需要靠自己出身就能获得荣华富贵,所以贵族才需要通过化妆这种行为来炫耀他只需要依靠血统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
老百姓一看一个男性脸上涂着粉,化着妆,坐着牛车招摇过市,只看这个人惨白的脸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贵族。
说白了,这和现在富二代开跑车的性质一样,就是通过一种行为告诉社会大众自己的身份。只不过古代没有法拉利、保时捷,贵族男性只能靠化妆来凸显自己是“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