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功夫巨星成龙出道的第60个年头。
提起成龙,人们总会想起他身上那些响当当的名头:
第一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中国人
“英国奥斯卡”BAFTA世界娱乐贡献奖首位中国获得者
17次全球华语票房年度冠军
《纽约时报》史上20位最伟大动作影星第一名
Youtube播放量全球演员第一
首位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连庄影帝
11次获得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 (含成家班)
7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含成家班)……
无论哪项荣誉,都是普通人穷极一生都难以达到的成就。
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入行60年,他依然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而观众们对成龙的喜爱程度,也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褪色分毫。
前阵子,当成龙身着橙色衬衣、蓝色牛仔裤出现在综艺节目《怎么办!脱口秀》中时,雷鸣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纵使时光如流,岁月不居,成龙依然是江湖人心中的“大哥”。
成龙出生在香港维多利亚山顶的富人公馆里,不过他的家却隐藏在狭窄而简陋的后巷,父亲是厨师,母亲是帮佣。
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总是逃不开“挨打、挨教训”等字眼。
家在维多利亚山上,离山下的学校很远,母亲每天会给成龙乘车费。
但因为太能吃也太爱吃了,他经常拿车费去买鱼蛋粉吃,要回家时便在路边碰运气,让有车的人捎他一段。
可再好的运气,也有不灵验的时候。
有时候没蹭到车,担心回家太晚被母亲发现,他干脆抄近道,在快要到家的最后阶段选择攀岩回家。
山路很陡,也很危险,他凭借自己的小身板抓住树枝和岩石,飞快爬回家里后院。
谁知道,有次只顾着攀岩,被正巧下班回家的父亲撞了个正着。
父亲不由分说,一把将他拎回家,狠狠教训了一顿不说,还被关了禁闭。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小时候的成龙是个调皮“捣蛋”大王,那次之后,贪吃鬼成龙依然拿车费去买好吃的。
只是每次爬山回家时,他学会了先探头侦查——看有没有父亲的踪影。
在学校里他也延续本色,是个过动儿,觉得老师讲课无聊,就在课堂上故意坐在椅子上向后摔倒,逗得全班哄堂大笑。
有时向同学做鬼脸,有时噼噼啪啪地敲桌子,搞得大家也没法安静上课。
老师后来也没耐心了,就会让他在教室外罚站。
他在自传《我是成龙》中是这样调侃自己的这段经历的:
“如果说那时候我学到了什么对未来有帮助的东西,那就是如何站着睡觉。
很多年后我在片场常用到这个技能。”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成龙经常因“不写作业、故意捣乱、不服管束”等各种理由被罚站,最后还留级了,父母看他不是读书的材料,就把他带回了家。
彼时的成龙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觉得:终于可以逃离学校,不受管束了。
不料没过多久,他便被父亲送到了一个管束更多的地方——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院。
刚入院时,师父看成龙年幼,便对他疼爱有加,与每天在烈日下站桩练功的师兄相比,成龙无疑是幸福的。
待适应戏曲学院的生活后,师父便不再给成龙“特殊待遇”,让他加入了苦学功夫的队伍: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就算发烧了,也要练200个扫堂腿才能休息。
在后来的采访中,成龙回忆道:
“那10年,我只生过一次病,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因为吓得不敢生病,病了要加练。”
看似风轻云淡的一句话,背后却浸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
但也正是因为那10年的磨砺,后来的成龙才拥有了闯荡电影圈的底气和资本。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写道: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世间多磨难,生活也从未容易过,但正是我们含泪擦拭的那些伤口,长成了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
若你正身处艰难逆境,不妨把它看作是一次人生的考验,熬过去就能收获成长。
传统的戏曲行业衰落后,成龙跟着大师兄洪金宝进了电影圈。
初入行时,成龙常常是吃了这顿没下顿,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常常不眠不休地守着电话机,生怕错过了工作机会。
不管是没有镜头的群演、还是挨打的替身,他都会欣然前往。
有一次成龙在一个古装剧组演一个死尸。
拍摄当天天气寒冷,而死尸需要一直躺在水中,其余群演都被冻得瑟瑟发抖,插在身上的刀剑起起伏伏。
导演气得当场破口大骂:
“你们演的都是死人,死人是不能动的,懂吗?”,最后导演又指着一直憋气不动的成龙说,“就你死得最好,明天继续来演!”
就凭借着这股韧劲儿,慢慢的,成龙逐渐在武行有了名气,机会也开始垂青于他。
1971年,罗维导演筹拍《精武门》,由大名鼎鼎的李小龙主演,成龙有机会成为了武行中的一员。
也是在这部戏中,成龙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拼劲儿”。
有个场景是他饰演的小喽啰需要一脚踢向空中,划出一条直线,然后再 “砰”的一声落到水泥地上。
罗维导演的要求很高,他觉得武行们做得不到位。
听到他不停地说“不行!落地没有力!”,成龙决定豁出去,一开拍, 他飞速地踢向空中,然后“咚”的一声,重重地砸在地面上。
导演觉得他做得不错,说:“这样才对!机器有没有跟到?没有?再来一次!”
一次又一次,成龙前前后后共拍了四次,直到把腿“跺得快碎了”,终于听到导演说满意。
对每个角色做到极致的投入——这是成龙一直以来的追求。
在拍摄电影《龙少爷》时,有个踢毽子的场景,需要他在连踢5次毽子后,把毽子踢到龙门柱上。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镜头一共拍了2900次,后来还因此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后来成龙被问及此事:“你在工作中一直这么拼吗?”
成龙笑说:“你到今天还能看到《龙少爷》,这就是原因。如果那个时候我随便拍,现在再看自己的片子,我一定会后悔。”
言语间尽显一个演员的职业操守——对每一帧画面,精益求精;对每一个角色,全力以赴。
也正因为这份职业操守,成龙才得以在高手如云的娱乐圈崭露头角,才有机会从龙套变为主角。
杜埃尼亚斯曾说:“活着就是要拼命,不能让悲伤的命运把我们拖入泥潭。”
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只要脚踏实地,便总有拨开迷雾见月明的一天。
2016年的一天,正在片场拍戏的成龙接到了奥斯卡组委会的邀请,他以为只是去当颁奖嘉宾,没想到却捧回了一座小金人。
成龙曾问过美国电影艺术学院主席谢丽尔·布恩·艾萨克斯,“为什么是我?”
对方说:
“提名你的人是迈克尔·曼。
他说,如果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获奖标准是必须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要对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而且还要孜孜不倦地奋斗一生。
那这个人就是成龙,所有评审都对此表示认同。
Jackie,你是50个评审全票通过,这是奥斯卡历史上的第一次。”
这一年,成龙62岁,入行56年。
李宗盛在《真心英雄》里唱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成龙也不例外,从籍籍无名的替身演员,到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付出了豁命的代价。
其中,最令人心惊的便是在1986年拍《龙兄虎弟》时的那次重伤:
有场跳跃戏份,只拍了2条便通过了,但成龙却说:“不行,我觉得刚刚自己跳完落地时不够灵活,再来一遍。”
和以往相比,这并不算什么危险动作,但意外总是令人猝不及防。
成龙纵身一跃跳到树上时,树枝断了,他从高处直直落在了地上,头部撞上石块,鲜血从耳朵喷涌而出。
送医后,成龙迷迷糊糊听到医生对身边人说:“必须马上找到全世界最好的脑科专家给他做手术,否则性命堪忧,但那个医生是瑞士人……”
等到成龙再次醒来时,朋友曾志伟哭着告诉他:
“王八蛋,你知道你多幸运吗?给你做手术的,就是那个瑞士脑科专家!他刚好在这个国家讲学,是他帮你做的手术!”
这样的舍命付出最终也得到了它该有的成绩——这部电影当年一经上映便狂揽3500万票房,稳居年度票房榜首。
在国内影坛站稳脚跟后,成龙开始将目光转向好莱坞。
初到大洋彼岸的成龙,很是兴奋,可没过多久就遭遇了滑铁卢。
在香港时,成龙常和剧组人员一起商讨剧本,即兴创作是常有的事。在美国,每个场景和镜头都严格按照剧本拍摄,不容许任何更改。
第一次去美国拍摄的《杀手壕》和《炮弹飞车》,和时隔几年再去美国拍摄的《威龙猛探》都以失败告终,但成龙天生反骨——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爬起。
数年后,成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了剧本《红番区》,并再次向好莱坞进军。
拍摄期间,他一如既往地“不要命”:
受伤骨折后被医生告诫三个月不能拍戏,为了不耽误进度,成龙找人定制了一双“石膏鞋”,穿上后便立马开工了。
所幸,成龙的辛苦没有白费:
1995年,《红番区》在美国上映一周,便拿下了千万票房,成为第一部登上美国票房榜首的华语片。
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仍然是众多国内外制片人、导演的学习之作。
在片场纵横几十载,成龙早已活成了行业标杆,但面对他人,他从不居此为傲、摆架子;
他虽早已荣誉加身,无需再拼命,但面对工作,他仍热情不减、十分敢拼。
这大概就是成龙能蜚声国际的原因吧。
从影60年,成龙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也品尝过独一无二的辉煌。
那些或精彩纷呈,或惊险动人的瞬间,都被他写进了自传《我是成龙》中。
成龙、朱墨/著
有人说,这不仅是一部成功演员的修炼史,更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
只要看过,你便会为他身上“敢拼敢闯的勇气,从不言弃的韧性”所打动。
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成龙那般瞩目的成就,但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用于在自己的天地中野蛮生长,勇往直前。
共勉。
书籍推荐:《我是成龙》,成龙 朱墨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我是成龙》是一部成龙的成长传记,分为“野孩子”“且狂且醉趁年少” “不做第一,要做唯一”“闯荡好莱坞” “家人,朋友”“我的理想”六个章节。
对演艺界后辈而言,这本传记讲述了一个“如何成为好演员”的故事。
成功是从告诉自己“不做李小龙第二”开始的。
对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来说,成龙的一生是极为励志的“底层人物奋斗史”。
敢闯敢拼的勇气,对每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认真,永不放弃的韧性,成功就是做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