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一个不算太知名的演员。
很多人知道他,或许还是从他老婆程莉莎参加《浪姐2》失败后,那句“赶紧回家做饭”开始的。
当时这句话不仅上了热搜,还引发了众网友的讨伐。
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大男子主义,为什么不能是“快回来,我已做好晚饭在家等你”?
如果是后一句,显然比第一句更让人有好感。
但了解郭晓东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其实是他“直男式情话”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让大众很不爽,但他老婆却懂她。
看着大家为自己打抱不平,程莉莎温柔一笑:
“这是小两口之间的幽默,别人不懂。”
谈到郭晓冬的“直男”,还要从他的原生家庭说起。
01 穷小子种下“电影梦”的种子
1974年冬天,郭晓冬出生于山东临沂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那时候家里是真穷,缺衣少食不说,最关键的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父母两人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年收入下来也不超过500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郭晓冬从小就和哥哥郭晓峰一起帮大人干农活,什么拔草、放牛、拾棉花等,都不在话下。
80年代初的农村,有时候村里会放一些露天电影。
每到这时候,郭晓东的父亲便会带上兄弟两人,步行20几里路去观看。
看电影是兄弟两人最开心和幸福的时光,他们会把电影里的情节记在心里,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去模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两人不约而同的在心中种下了“电影梦”的种子。
上学后,两兄弟都会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成为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家里穷,兄弟俩最后都先后走上了辍学打工之路。
在打工的那几年,郭晓冬干过很多事情:挖下水道、当印刷工、做服务员……
什么赚钱就干什么,甚至他还因唱歌和形象都不错,去当过主持人。
虽然很辛苦,但每个月挣来的钱也只能用来维持生计。
那时的郭晓东每天活得浑浑噩噩,看不清楚未来的路。
02 梦想开花,幸运女神降临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18岁的郭晓冬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北京电影学院举办夏令营”的消息。
他亢奋了,带着七拼八凑的1100元“巨款”,怀着圆自己电影梦的想法,毅然辞职,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
不过,他的这个举动是瞒着父母偷偷进行的,他清楚地知道,思想传统的父母一定会对他这个行为不理解,所以他只告诉了自己的哥哥。
为期半个月的夏令营活动,把郭晓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呀!
郭晓冬决定将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他发誓一定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
白天,郭晓冬就外出打工、四处跑龙套;晚上,就在发霉阴暗的地下室学习文化课,就这样坚持了一年。
第二年,他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艺考,只可惜,初试都没有通过。
被刷下来的郭晓东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有了越挫越勇的决心。
他开始在北影厂和八一制片厂门口蹲点,只要有跑龙套的机会,他都会毫不犹豫得接下来,就这样,郭晓冬的表演水平在日积月累中,慢慢丰富起来。
虽然挣不到什么钱,但郭晓冬却充满干劲儿,觉得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
不过郭晓冬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除了经济方面的窘迫,还有年龄上的焦虑。
因为以他那个年纪,如果在农村还没找到媳妇,有可能面临一辈子单身的问题,更何况他家经济条件也不好。
郭晓冬心里暗想,在回老家之前,自己一定要背水一战,再考一次电影学院。
如果能进三试,那说明自己还有点天分;如果进不了三试,就赶紧回老家,该干啥干啥。
好在,郭晓冬的执著与热血终于换来了回报,在努力了三年后,他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了!
赵薇、黄晓明、陈坤和他成为了同班同学。
只是还没高兴太久,郭晓冬很快又为一年八千多的学费犯起愁来。
兄弟俩一合计,无论怎样辛苦,都要为梦想买单。
于是两人便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做工,什么清洁工、油漆工、马桶疏通工等,只要是能做的活,都会全力以赴,最后终于在开学时凑齐了学费。
上学后,郭晓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除了用功读书,他从来不敢乱用一分钱,被同学们调侃“太抠门”。
班主任崔新琴在得知郭晓冬的情况后,开始主动帮郭晓冬揽活儿,在崔老师的帮助下,郭晓冬逐渐走出困境,圆了自己的演员梦。
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八一制片厂,开始出演各类电影和电视剧。
2003年他主演的电影《暖》获得了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第二年,他又获得了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主角提名,并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郭晓冬终于在演艺圈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若不是当年那本杂志点燃了郭晓东心中的梦想,或许如今的他只是一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普通工人。
郭晓冬无疑是幸运的,但倘若他不能保持对自己梦想的坚持,哪怕幸运女神光顾,相信他也打不开那扇门。
03 沉寂多年,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虽然郭晓冬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做了一名演员,但相比同时期毕业的陈坤、赵薇和黄晓明的家喻户晓 ,郭晓冬显得太默默无闻。
哪怕他确实是一个好演员。
幸运的是,命运女神再一次垂青了他。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相关负责人找上了他,希望他能出演焦裕禄这一角色。
当时在定角色时,女主角丁柳元是第一次就被认定了,而男主角反反复复考虑了很多人选,光是选演员就花了一年多多的时间。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也是这部影片的总监制),从年龄段、外形等诸多综合因素,最后敲定了由郭晓冬来担此重任。
一方面,郭晓冬出身山东临沂,和焦裕禄的老家山东淄博仅隔一个半个小时的车程,算是半个老乡;
另一方面,郭晓冬在外形条件上,也是最接近焦裕禄本人的。
更重要的是,焦守云在了解郭晓冬过往经历和演技后,推断出他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便放心地将这个重要的角色交给了他。
对于郭晓冬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他等待多年的角色。
他觉得自己之前所有的人生感悟和专业感受,都是在为这个角色做铺垫。
一直以来,他都想演一个有爱、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这次终于被他等到了。
因此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样将这个角色演好,要对得起“焦裕禄”这三个字。
04 一句话,让郭晓冬减掉了30斤
焦守云在看到郭晓冬后,说了一句:
“你身形和我父亲挺像的,就是脸有点婴儿肥。”
郭晓冬一听,立马开启了减肥计划。
一方面“ 管住嘴”,每天只吃少许蔬菜,还要抵制住儿子在旁边劝他多吃一点的诱惑;
另一方面“迈开腿”,去焦裕禄生活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去了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洛阳矿山机械厂,也去了兰考县。
一个月后,郭晓冬从原来的81公斤,变为了66公斤,本来就挺瘦的他,足足减了30斤下来。
他的家人朋友都心疼说他都瘦脱相了,可郭晓冬却觉得很值得。
一瘦,郭晓冬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也与焦裕禄的形象更贴近了。
05 为演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除了让自己在外形上更贴近焦裕禄,郭晓冬也希望更加立体地认识这个英雄人物。
他一方面翻阅了所有能查到的资料去读焦裕禄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也重走了一遍焦裕禄曾经到过的每一个地方。
他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这个人物,最后也被这个人物深深感动,达到了灵魂上的契合。
更惊喜的是,郭晓冬发现自己身上有和焦裕禄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比较“轴”,认死理,不服输。
本来对出演这个角色有些紧张,压力很大的郭晓冬,突然就变自信了。
虽然李雪健老师演的焦裕禄已经攀上了人们心中的高峰,但我演的焦裕禄是从父亲、儿子、丈夫这个角度去诠释的,我只要用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
郭晓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保持焦裕禄工作时的那种状态,郭晓冬会故意往自己脸上抹灰或泥,不拍戏时就在太阳底下暴晒,也不让自己喝水。
有一场戏,让电影院看电影的人都忍不住哭出了声。
那场戏是展示焦裕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他带着家人回到了山东老家,去看望自己年迈的母亲。
当郭晓冬饰演的焦裕禄一踏进自己家的大门,就抱住母亲,一遍遍呼喊:
“娘,我回来了,儿子回来了!”
这个场景感人肺腑,当时拍摄时导演很满意,本来一次就通过了,郭晓冬也觉得还行。
但他回去后一琢磨,发现还能拍得更好,便主动要求重拍。
重拍的这段,情绪更饱满,感情更丰富,也正是展现在荧屏前的这段,触动到了观众的心底,感动到了每一个人。
为拍焦裕禄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的虚弱状态,郭晓冬强迫自己一口东西都不吃,然后三天三夜都不睡觉,在开拍前还要再做将近100个俯卧撑,让自己精疲力尽,更真实地展现出那个状态。
郭晓东说,这种感觉不是靠技巧能演出来的,而是要在身体上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更逼真。
而郭晓冬的努力,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表演得很真实”、“形似神也似”、“非常还原”、“感情浓烈到全场都哭了”……
不得不说,这次郭晓冬,真把焦裕禄给演“活”了!
06 以焦裕禄的标准要求自己
郭晓冬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电影拍完后,他一直不敢去看,因为只要回想起拍摄中的细节,他就会控制不住掉眼泪。
郭晓冬还表示,虽然戏演完了,但焦裕禄精神还留在他心中。现在的他,生活的每一处都会用焦书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焦裕禄精神,会一直指引他前方的路。
这部影片口碑爆棚,可惜的是排片率并不高。
不知道是资本引导还是另有原因?
这是一部妥妥的被低估的电影,希望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让他们知道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郭晓冬沉寂后,能再次火起来吗?
一切都是未知。
愿焦裕禄精神永存,也愿所有的努力,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