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夕
自岭南(秦岭南麓)家中回深,忧虑渐缓,不再读屯下的大部头杂文和历史书,读完李娟,开始读语句简洁,又不必深思的现代小说。
因此,回去把《流金岁月》、《承欢记》、《印度墨》等看一遍,也回去再看看那些女孩子们。
因此今天想写的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小说《承欢记》。
我后来也想过,到底为什么喜欢这本小说,分析后大概得出结论,《承欢记》展示的是普通女子的生活境遇和选择,以及金钱关系背后自我意识的转变,另外大概是它足够开放的结尾吧。
关于《承欢记》
简单来说,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个普通女孩子的成长和选择的故事。
百科简介:本书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麦承欢从小享受到政府健全成熟的制度,自小学读到大学,从来未付过一毛钱学费,全免,毕业后,名正言顺考进政府机关做事,回馈社会的故事。
其实更具体来说,一个蜗居在廉租屋的四口之家,家庭主妇的母亲和私人司机的父亲,一对自尊自爱、知足常乐的儿女之间的故事;小说以女孩儿麦承欢为第一视角,以承欢的两段感情经历为主线,写了一个女孩儿在金钱博弈关系下亲情和爱情的选择。
小说的结尾以新的人物出现,旧的情爱未完结结尾。
师太亦舒这些年再次出圈被大众关注,应该是《我的前半生》的热播。(默默说一句,虽然我不是亦舒粉,但还是忍不住说一句,改编的太狗血了。)
近些年,读者和评论家对“亦舒”,以及她的小说,评论和看法褒贬不一,尤其是涉及到师太的个人私生活和小说人物的单一性方面。
但是在影响新世纪女性独立意识觉醒方面,她的影响力却不可否认。
至少,截止今天,我依然觉得在所有爱情小说里,港女的姿态是最为磊落、自在和优雅的。
然而大多数人却夹杂在书本和现实之间,用《承欢记》里的一段话来解释,大概就是:于是乎,磊落有余,优雅不足,进退自难。
说回《承欢记》,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解析这部小说。
滋养与禁锢
首先是,亲情关系和原生家庭的滋养与禁锢。
麦家父亲的性格豁达,头脑简单、思想纯真,无功不受禄,吃亏不出声,母亲则是一个半生辛苦,勤劳有余、精明不够,世故又单纯的女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工作分工下使得夫妻感情尚算和谐,加之女儿聪明又上进,儿子阳光开朗,希望之光冉冉升起,四口之家虽然清贫狭小,家庭氛围却融洽合怡。
因此在不遭遇外界压力和金钱冲击的情况下,原生家庭里的亲情关系给予麦家两个孩子 的当然更多是滋养。
父慈母爱教养给予麦承欢的是互敬孝顺、知足常乐、清醒自知,以及自爱自尊。
麦承欢的世界愉快、健康、欢乐,她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个都会成长期的阴暗面,她只享受到它健全成熟的制度,是制度背后的母慈父爱,知足常乐。
而在遭遇外界压力和金钱冲击之后,原生家庭里亲情关系中父母性格里的缺憾则会给予孩子无法摆脱的禁锢和冲击。
比如麦家父亲性格简单纯真变现在人情世故中则显得愚笨和粗俗,麦家母亲的精明不够,世故单纯则在子女长大不可把控后变得狭隘、易怒又自艾自怨。
人生是接力赛,外界的压力的冲击或迟或早总会到来。
困境与选择
其次是,金钱博弈下女性情爱的困境与选择。
麦承欢的两段感情其实发生在人生境遇的两个阶段,伴随的也是承欢在金钱博弈下对待感情态度的转变。
第一段感情里,麦承欢经济实力有限,但聪明磊落,不卑不亢,清醒理智,务实勤勉;而男生学识家庭,礼仪教养都较高一层,且境遇顺遂,知情知趣,又聪明善变,被麦家一致认同是结婚的好对象。
这一阶段的麦承欢自爱自立,却也更为务实理智,未来是一眼到头的幸运爱情和美满婚姻,细小之处尚可委曲求全,承欢他人。
于是,这段因为男女相爱想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生生在双方父母的各种杂事面前,各奔前程。
先是麦家母亲不同意旅行结婚,要求必须置办酒席,后是男方父亲出轨离婚,家庭财产分割,于是女生性格里的自尊和理智,男生性格里的软弱且无主见之处都暴露无疑。
这个阶段,在社会舆论环境,家庭的层层压力和不堪面前,女性的情爱选择中尚可妥协,求全求稳,求幸福美满和承欢父母。
第二段感情里,麦承欢已是继承了一笔八位数以上的祖母遗产,依然聪明坦荡,不骄不躁,但更多的是底气十足的肆意和潇洒,不再以结婚为目的;而男生是同样聪明肆意之辈,且浪荡不羁。
这个阶段的麦承欢清醒独立,却更注重自我,情绪表达的自由,情爱选择的自由,经济把控的自由,更追求短暂的欢愉和肆意潇洒的态度,承欢自己。
当然,故事的结尾处并未明确写下这段感情的结束,但是末尾出现的新人名字和麦承欢的态度,已有暗示。
这是第二阶段,在原生家庭转变身份阶层后,金钱冲击下的情爱态度的转变,女性的自我意识加强,情爱选择更加多元且潇洒,态度更加无畏无惧,承欢自我。
其实在写尽金钱博弈和情爱选择之后,会发现所有的选择和转变不过都是麦承欢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而已。
当所有的意欲承欢,最终都在意阑珊中收尾,也许在故事的开头,早已写下了可待循迹的伏笔。
写在末尾
早年看师太亦舒,总是羡慕她笔下的女子,俊朗丰逸,姿态好看,且经济精神独立,自爱又自尊,人生走至何种境地也总是自有一番天地。
终于等到我过了满怀希望和斗志昂扬的年纪,如今再看师太,人物已是次要,那些夹杂在人物对话中的生活见识,那些关于人生和情爱的精辟补充或旁白,才最是让人拍案叫绝,回味良久的存在。
自幼贫民窟长大的女子,侥幸多念了两本书,枉以为可以与人平起平坐。
可是人生从来都是接力赛,我们却天真的当成了百米冲刺。你我都是凡人,能冲出原始阶层的人极少,女子尤甚。
在婚姻面前,爱情太渺小,真正的阻力并非他人的压力和低看,那是流淌在骨子里的基因,敏感,脆弱。
“在生活上依赖人,又希望得到别人尊重,那是没有可能的事。”
亦舒的小说女主大多崇尚经济独立的物欲和情爱,却又难逃丰厚家产/遗产和经济实力雄厚男伴赋予女主的“伪独立”怪圈。
因此初读亦舒难免醍醐灌顶,再读细究人生命运,却难免有种“小人物”跨越阶层或另辟阶层的“得势感”和“优越感”。
落到实际生活中,普通女子若奉为人生或情爱指南,不够聪明,失了度和分寸,便会使女子失了真,面目扭曲,自私又刻薄。
艺术总是取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小说人物的命运可以借助一个词和写字人的一点私心就发生改变,而普通人花费半生力气也未必能拉近人生接力赛中的一小段距离。
读故事的人啊,该学习和探究的是努力工作至于“独立”的意义,以及独立意识在情爱里的困境和选择。
至于的困境中的解决方案,千人千面,当因人而异,自研良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