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一见钟情:我与萧三》一书中,萧三夫人叶华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嫁给萧三,问得真怪,因为我们情投意合、彼此相爱,而且是一见钟情!”
一生两次嫁给萧三,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种族、国界”,屡被称颂。然而这幸福,却是建立在另一个女人的痛苦之上的。
这个女人,就是与萧三共同生活6年,并为他生育两子的甘露。
萧三与夫人叶华
一
1940年,延安文化沟的一孔窑洞里,迎来一位身高1.7米的姑娘,一见面,主人萧三就激动万分地说:“盼望已久了!好久了!真担心你被关进国民党的集中营,现在好了,到家了。你是我妹妹的好朋友,也就是我的妹妹!”
萧三是毛泽东的同学兼好友,那时已是著名的国际诗人,他刚从苏联回来不久,在延安负责文艺界领导工作。
妹妹萧崑在来信中,已经向他介绍过即将来到的甘露:出身贫苦,学过京剧,从小熟悉养蚕技术,15岁考入杭州女子蚕业讲习班,半工半读三年。
面对萧三的热情,甘露百感交集。从浙江金华辗转到重庆、西安,再到陕北延安,这趟行程,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一个年轻女子,在日机轰炸下,只身穿越国民党统治区,其艰难可想而知。
萧三的笑容,温暖又亲切,甘露仿佛见到了久别的兄长。没有一丝拘束,她急切地向他谈到自己的京剧爱好,表达了想去鲁艺深造的愿望。
萧三听完后,考虑到鲁艺离得远,建议甘露先去文化沟对面的中国女大学习。那天,他还让她抄了几首诗稿,一手好字令他十分喜爱。在介绍信上,他写道:“她是一张白纸,可以写最好的文字,可以画最好的图画。”
这年,甘露20岁。
到“女大”后,因风姿清秀,活泼开朗,甘露很快成了骨干,被选为俱乐部副主任。
不久,“女大”要召开一次庆祝活动,京剧小组负责演出“四郎探母”和全本“花木兰”,甘露被指定饰演花木兰。演出时,手中的枪不慎失手,她敏捷地拾起,继续表演。
修长的身材、姣好的容貌、沉着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活动结束,毛泽东握手时连连称赞她:“你很勇敢呀!”
“花木兰”的美名就这样在延安传扬开来,同时也像一粒石子,投进了萧三的心湖,浪漫的革命诗人不由地心神激荡。
胸中的激情化作诗歌,在他带领下,延安的街头诗、朗诵诗,随处可见,热火朝天。
此后,萧三开始请甘露帮他抄写诗书稿件,还在阅读上指点她,教导她。在甘露这张“白纸”上,他有了写诗画画的冲动。
“女大”离文化沟很近,只有一条延水之隔,晚饭后,萧三经常约甘露散步。一个纯洁无暇朝气蓬勃,一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几个月下来,兄妹情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由崇拜到爱慕,甘露也萌发了初恋的憧憬。
两个人的脚步,把世界走成了爱的风景,而这年,萧三已经44岁了。
可是不久,幻想便被现实打破了。
1945年,萧三与甘露
二
1940年10月的一天,甘露去文化沟取稿,爬上山头时,她远远地看到,萧三窑洞前的空地上,有个外国女人正在给小孩洗澡。她一下子明白了,那是萧三的苏联妻子!
是的,萧三结婚了。在苏联时,他与美丽的德国籍犹太姑娘耶娃一见钟情。
耶娃毕业于德国慕尼黑电影学院,是学摄影的。为了与萧三结婚,她按照组织要求,放弃了德国国籍,加入了苏联国籍。三年后,生下长子立昂。
那时,抗战已经全面爆发,萧三向共产国际请愿,希望回国参加战斗。尽管小家庭温馨可爱,但他还是忍不住抱怨:“在这里,我的笔也干枯,它需要新鲜的血液!”
后来,在任弼时帮助下,共产国际终于批准,但只准许他一人回国。
把耶娃母子送往瑞典后,萧三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延安,并向组织提出让耶娃来中国的申请。没想到,两地分居一年多后,他又爱上了年轻的甘露。
到延安与萧三团聚后,耶娃取了中文名“叶华”。甘露非常理智,她称叶华为嫂子,热情地帮她料理家务、照看孩子,让叶华尽快适应延安的艰苦生活。
不久,“女大”停办,甘露主动远离萧三,报名去绥德从事蚕桑工作,并很快和一位工程师结了婚。
感激之余,萧三在信中说:“你顾全大局,决定忍让。这,你处理非常适当、大方、贤惠,我完全了解你,并且十分感佩你!”
到南泥湾采风时,他还以桦树皮为纸,写了一首小诗,寄给甘露作为纪念。
遗憾的是,因政治环境、成长背景不同,萧三和叶华渐渐产生了矛盾和隔阂。
从富足的瑞典到清苦的延安,叶华非常苦闷,她经常抱怨:“延安什么也没有,没有吃的,只有小米、土豆,也没有电,照明只有煤油灯,什么也做不了,也没有水洗澡!”
生活艰苦,语言不通,出于政治需要,还被约法三章禁止拍照,她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种种因素之下,叶华做出一个冲动的决定:带着孩子们回苏联生活。
意外的是,萧三没有阻拦。正值延安整风运动,有一个外国妻子,也让他受到不少攻击。暂时分开,或许对谁都有好处。
为了顺利穿过国统区,叶华离开时,他们办了离婚证,上面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签名。
与叶华的落寞不同,甘露的事业红红火火。在绥德,她担任了“边区蚕桑考察团”团长,亲自垒土墙,搭起养蚕育种室,将科学养蚕法推广到了整个陕甘宁边区。
养蚕事迹受到表彰,后来,毛泽东参观了她的“蚕丝展览室”,大为赞赏:“你是我们的养蚕姑娘!”
1943年,甘露在《解放日报》发表《怎样养蚕》
没想到的是,整风运动时,甘露的工程师丈夫被隔离审查,在党组织干涉下,他们被迫离婚。
得知消息后,萧三马上向中央请求,将甘露调回延安,并提出结婚请求。初恋的痕迹难以抹平,甘露同意了。
1944年10月,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祝酒时,毛泽东说:“子暲(萧三的字)啊,祝你和这个中国的养蚕姑娘白头偕老!”
这年,甘露24岁,萧三48岁。
婚后,两人恩爱无比,两个孩子出生后,家庭更是充满欢乐。闲时,萧三给孩子喂饭、洗澡、逗孩子玩,甘露则帮他抄写稿件,处理信件,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夫妻举案齐眉,被周恩来表扬为“模范夫妻”。
北平解放后,萧三和甘露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对新生活,他们充满希望。然而,事与愿违。
三
1949年4月,萧三到布拉格参加世界和平大会,途经莫斯科时,苏联方面并不知道他和叶华已经离婚,特意为他们安排了一次“鹊桥会”。
分别五年,两个儿子都已长成英俊少年,看到他们,萧三百感交集。与叶华紧紧相拥时,两人都热泪盈眶。叶华动情地说:“我们相逢就知道,今后我们是再也分不开的,谁也离不开谁了!”
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旧情复燃。
在莫斯科,萧三给甘露写信:
“叶华在这里生活很苦,她愿去中国做事,比较有益,她声明决不妨碍我你的家庭生活,决无‘挖墙脚’之意。她只愿两个孩子感觉到有父亲,并能常见面,她和我也维持同志和朋友的关系,她就满足了。”
他还一再承诺,叶华回国后留在哈尔滨等地,不到北京来。
善良的甘露表示理解和信任,她热情地回信:“立昂和维嘉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孩子,理应让他们回到中国来,回到革命的队伍里来!”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两个月后,一个大雨倾盆的深夜,甘露正为萧三校对《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的书稿时,萧三满身雨水回到家里。他的身后,是叶华和她的两个儿子。
屋子很小,把叶华母子安顿在里间后,萧三走出来,抱着甘露痛哭,他坦承,在苏联他们已经同居一个月了。
如晴天霹雳,甘露震惊地说不出话来。就在这时,叶华在屋内嚎啕大哭。
叶华出现在萧三家里,对这场“三角恋”,全机关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羞愤之下,甘露请周总理出面处理。
可是,叶华已有身孕,“四方会谈”时,萧三决绝地说:“我要和甘露离婚,和叶华复婚!”
谈判桌上,周总理一边安慰甘露,一边对萧三严厉批评:“你三骗!一骗党中央,二骗苏联政府,三骗甘露同志!”
叶华母子去了大连躲避,万分痛苦的甘露,也在周恩来安排下避走上海。在车站,萧三痛哭流涕地对她说:“我一万个对不起你!”
然而,一转身,他便接二连三地给甘露写“绝绝儿”的信,要求她同意离婚。
甘露与两个儿子
誓言已变质,等待成绝望,当萧三陪着叶华在大连的海滨尽情浪漫时,29岁的甘露,整日抱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泪洗面。多年后,她在自传中回忆说:“我们的家庭破裂了,在西柏坡被同志们称赞的‘模范夫妻’分离了!”
几个月后,叶华住在医院生第三个孩子,而隔壁病房内,甘露也在住院。听着婴儿的啼哭声,她的精神,又一次受到强烈刺激。
伤和痛长成身体的一部分,顽固地不肯离开。离婚后,萧三寄给两个孩子的生活费,甘露悉数退回。她说:“我不希望他再来打扰我们,接孩子,钱啊,信啊的,永远断绝了吧。”
此后,甘露的感情生活并不顺遂,直到1954年才再婚,之后生了一女。只是,每每想到当年的“四方会谈”,仍然泪流不止。
以她的痛苦为代价,萧三与叶华充满浪漫的“世纪之恋”得到世人称颂。而甘露,始终克制自己,在《甘露自传》中提到他时,也仅是寥寥几句一笔带过。
1983年2月,萧三去世,甘露“怀着同志的友谊”参加了追悼会。她面容平静,没有人知道,对他,她还存着怎样的感情。
四年后,67岁的她也离开了,在遗物中,人们发现了她和萧三的合影,还有当年他写给她的那封桦树皮信。那时,他们分开已经近40年了。
错爱一人,注定要寂寞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