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易俗社成立110年了,我有幸成为这所世界上持续时间较长且专修秦腔的戏曲艺术学校的学生,感到骄傲!当年,鲁迅先生来西北大学讲学期间,到易俗社看戏并欣然题写“古调独弹”。田汉先生赞誉易俗社是“中华戏曲第一剧社”。这些令我更为自豪!
惠敏莉
我出生在人文圣地黄陵,求学于革命圣地延安,成长于艺术圣殿易俗社。博大厚重的中华文化滋养了我,痴迷戏曲的家庭氛围熏陶着我,闻名遐迩的艺术圣殿培养了我,使我充满深情和自豪感的走过了求学、就业、成才之路。
我学唱戏起根发苗于幼儿时。“未开言来珠泪落……”5岁多时,我学唱的第一个秦腔唱段,就是父亲教我的易俗社名剧《三滴血·虎口缘》中贾莲香的唱段。1985年,延安鲁艺与西安易俗社联合委培由姜云芳老师任业务副校长,组成业务过硬的师资团队,有邓维民、杨令俗、徐抚民等前辈奔赴延安,帮扶延安革命老区。14岁的我报考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鲁艺)并得益于众多老师的谆谆教诲。1989年,我考入时时念想的易俗社。我亲眼看到肖若兰、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等艺术家的风采,并有幸得到她们的言传身教:肖老师教我《河湾洗衣》《拾玉镯》,张老师教我《貂蝉》《火焰驹》《盗虎符》《走雪》,全老师教我学《虎口缘》《柜中缘》,常警惕老师教我《花木兰》《桃李梅》《青蛇传》等,王霭民、姜云芳、宁秀云、康兰、孙莉群、王芷华等老师传、帮、带我学艺。
惠敏莉在秦腔《双锦衣》中饰演姜琴秋
结合老师们的教学,我在表演实践中不断磨炼。这期间主演的本戏有《李陵碑》《三滴血》《火焰驹》《盗虎符》《蝴蝶杯》《夺锦楼》《战袍缘》《桃李梅》《花木兰》《霍去病》《女巡按》《青蛇传》《秋决》《貂蝉》《青山情》《皇后梦》《白蛇传》《双锦衣》等。演的折子戏有《三对面》《断桥》《虎口缘》《拾玉镯》《柜中缘》《杀狗》《烤火》《挂画》《彩票》《得意郎君》《河湾洗衣》《霸王别姬》《西施泣别》《木兰从军》《十八里相送》《三难新郎》《斩窦娥》《梁红玉》《楞县官》《穆桂英挂帅》《昭君出塞》等。学无止境。我自加压力,曾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高级研修班学习,不断学习其他艺术表演所长,深研戏曲演唱、舞台表演,力求塑造出更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我相继参加全国戏曲比赛和影视剧表演,参加诗歌朗诵和主持戏曲演播节目,主讲秦腔艺术讲座,用秦腔人独有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唱响陕西声音。
惠敏莉在秦腔《昭君行》中饰王昭君
党组织培养我,同志们信任我,使我从演员成长为剧社管理者。2005年我成为易俗社业务副社长,2009年,组织上任命我担任易俗社社长——第十八任社长,也是易俗社唯一的女掌门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暗下决心,与社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一起为易俗社“强起来”,做些实事。通过系统的学习,我取得了经济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以理论基础做支撑,以管理知识做储备,促使我的管理意识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让剧社稳步健康发展。
秉承“社训”强化剧目建设
唱响新时代的“古调新曲”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西安曲江管委会、西安演艺集团和易俗社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连续创作演出了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易俗社》《党的女儿》《劳模刘西有》《织梦人》《滚烫的年华》,移植古典剧《庶民情缘》《五女拜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先行新编秦腔历史剧《李白长安行》《昭君行》及复排传统剧《三滴血》《双锦衣》《白蛇传》《貂蝉》《软玉屏》《金沙滩》《忠义侠》《玉堂春》《双官诰》《慈母泪》《翰墨缘》《胭脂》《庚娘传》等近百部本戏和折子戏。
其中,《柳河湾的新娘》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奖;《秦腔》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获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奖,陕西省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易俗社》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第8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有了丰富的剧目支撑,易俗社戏曲演出呈现出繁忙景象。进京演出、出国演出、国内巡回演出长年不断;剧场演出,下乡演出和配合脱贫攻坚、抗疫宣传(易俗社作为志愿团队服务社区)演出冲在第一线;特别是以创作演出《党的女儿》《劳模刘西有》《织梦人》的艺术形式参加党史教育和宣传劳模精神的活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创建易俗社文化品牌
赋能融合发展新模式
发扬光大易俗社“首创精神”,创建了包括戏曲创作“一剧一策”机制,成立易俗社文化研究院,带动秦腔艺术产学研用一体基地建设,易俗社文化品牌赋能融合发展的易俗社新模式。
发挥鼻祖剧社、革命剧社、文化剧社的优良传统,突出剧种传承、剧社传承、剧目传承、人才传承为重点。在戏曲创作演出上,实施以《三滴血》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剧目传承工程和以《柳河湾的新娘》为主的秦腔现代戏人才传承工程计划。传承排练青春版《三滴血》和《柳河湾的新娘》,并持续在省内外演出推广,既为易俗社培养了后备人才,又展示了易俗社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
成立易俗社文化研究院,助力易俗社产学研用一体发展。出版发行《中国戏曲典藏·百年易俗社》系列丛书(5卷10册)和易俗社代表性剧目演出光盘(20部剧目)。
易俗社作为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经常开展秦腔社团、校园通识课等,备受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艺术教学成为新常态。我被聘为教授、长期参与美育教育工作,分别在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和西北大学、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进行秦腔艺术讲座,并与多所院校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基地共建单位。近年来,到易俗社研学的国内外学校师生络绎不绝。
惠敏莉在秦腔《白蛇传》中饰白素贞
易俗社融入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帮助文化系统培训戏曲艺术骨干人才,常年接待全国各地到易俗社调研的团队。他们认为易俗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戏曲观演体验的“最佳基地”。
2019年,我拜访了被誉为“党的女儿”的著名艺术家田华老师。回想起37年前,田华老师随中国文联一行赴延安途经黄陵,在黄陵戏校观看了我饰演的《三对面》一剧中的公主。田华老师看后鼓励我说:“希望你能成为陕西戏剧的希望,希望将来能到北京演出。”这番话一直激励着我。多年后,我主演秦腔版《党的女儿》,以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崇敬情怀。在抗击新冠肺炎战斗中,作为“党的女儿”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带领易俗社员工“下沉”社区坚守抗疫第一线,并根据亲身经历组织编演表现抗疫的眉户现代戏《滚烫的年华》。同时我们创作了《吼秦腔、战疫情》《疫情无停止、易俗无停止》等诗朗诵及唱段。
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我提议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以易俗社为中心,融合秦腔艺术展演,集戏曲文化创意以及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露天戏台为一体的开放式易俗社文化街区于2021年开放。这是国内首家集戏曲文化研学体验、戏曲观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街区。街区充分发挥了百年易俗社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凸显了易俗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的文化精神标识。易俗社文化街区已成为国内外文化学者、专家和旅游者的“网红打卡地”。2020年,我提交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传承发展条例》议案,得到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2022年1月,《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颁布实施。
时至今日,我的大学易俗社更接近建成具有中国戏曲文化特色并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仰望易俗星空,曾经繁星点点,畅想易俗未来,必将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