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人——冯昆治
冯昆治是第三代相声艺人,但他的师承一直有争议。马三立先生所列的《京津相声师承总表》中,冯昆治归入了朱绍文门下。但王决先生在《中国相声史》一书中列出《相声师承关系表》中,冯昆治又被列入了沈春和门下。
因为年代久远而且相声界师承关系本来就一团乱麻,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冯昆治可以确定的只能是第三代相声艺人,而且是东北相声的开山鼻祖。
冯昆治生于北京,1921年举家签往东北,当时许多相声名家都在东北吃瘪,万人迷李德钖,侯宝林大师,就连马三立先生也在东北被人扣住半年多,免费给茶馆打工,可见这里并不是一个对艺人友善的土地。
冯昆治一家为了立足东北,开启了家族相声模式,冯昆治三个儿子冯振声、冯少奎和冯文秀,冯振声之子冯大荃,就连女眷德佩珍(冯振声儿媳)、德淑珍(最年轻德字辈)都上阵说相声,在天津常氏家族兴起之前,冯家可谓是第一代家族相声大户。
现如今冯家门已经没落,只有一个冯昆治曾孙冯幼封还在说相声,但因为没有名气,而且不怎么跟同行来往,所以人微言轻。但如果从冯昆治那里捋,冯幼封就是铁板钉钉的宝字辈艺人,1972年生人的他,是多少相声艺人的师爷辈,细思极恐。
八十年代商演第一人——杨振华
杨振华是宝字辈艺人,师承东北四大荃之一的杨海荃,往上捋也是冯昆治这一支的门人。
杨振华先生在八十年代率先提出了“砸烂铁饭碗,文艺工作者自食其力”的口号,主动跳出曲艺团,成立了自己的相声演出队,一年下来全国各地巡演,上到万人体育馆,下到基层慰问,全年无休演出三百多场,不但没要国家一分钱补助,还上交了几万元分成。现在听起来几万元很寒碜,但那是八十年代,万元户都是顶级富豪了,那时候的几万元,比现在几百万上千万都经花,杨振华先生等于给国家上交了好几个小目标。
虽然杨振华先生各种围追堵截,创业以失败告终,但他对市场的探索,给后来的相声商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他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商演顶流。
金马影帝——范伟
范伟老师凭着《不成问题的问题》得到金马奖影帝,这不光是中国影视界的荣誉,也是中国相声界的荣誉,因为范伟老师再一次向所有人证明,相声演员不是只会拍烂片。
虽然于谦老师也得了一个澳门影帝,但澳门电影节跟金马电影奖比起来,就是三线小城市跟北上广的差距,所以范伟老师给相声演员露的脸,比于老师大得多。
别看范伟老师成名于小品舞台,在影视剧领域达到巅峰,他当年可是正儿八经的门里人,师承东北相声名家于连仲先生,他凭着出色的天赋,创作并表演了《无事生非》、《自食其果》、《“英雄”的启示》、《五几年》等优秀相声,得到辽宁相声比赛奖等奖项,并且成为沈阳曲艺团的台柱子。
可惜范伟老师赶上了相声低谷,而他虽然有能力有才华,但并不是那种能够力挽狂澜的大才,所以范伟老师果断转入小品舞台,跟赵本山高秀敏成为铁三角,一举制霸春晚舞台。然后转战影视领域,十年磨一剑勇夺金马影帝。
相声虽然在范伟老师一生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无可取代的起点,没有相声演员范伟,也就没有小品铁三角范伟,也没有影帝范伟。
谨遵师命终老东北——师胜杰
师胜杰先生是地道天津人,出身曲艺世界,父亲师世元,师承相声大师张寿臣,母亲高秀琴也是相声艺人,其兄弟姐妹也都是曲艺从业人员。
师胜杰先生从小对相声有极高的悟性,他第一次登台就是跟父亲合作《捉放曹》这块腿子活也为将来师先生的舞台风格打下了烙印。师先生台风潇洒灵动,嗓子清脆嘹亮,柳活是一绝,1984年被侯宝林大师看过表演后,成为侯大师的关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