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演义小说和评书的原因,有不少历史人物都发生严重“错位”,比如曹操,从一个文韬武略的一代枭雄变成了一个奸贼,而今天的电影和电视剧里仍在延续这种“传统”,仍在误导大众。今天讲这个人物也是如此,即电视连续剧《薛仁贵传奇》里的一个反面人物张士贵。张士贵在许多演义小说里,比如《隋唐演义》《说唐》《说唐后传》《薛仁贵征东》,还有更早出现的《薛仁贵征辽事略》《隋唐两朝志传》《定天山》等文学作品里,基本都被定位成一个奸佞之徒。
在现代的影视作品里,比较著名的如1985年版的20集连续剧《薛仁贵征东》(万梓良主演),2006年版的32集《薛仁贵传奇》(保剑锋主演)等,也同样把张士贵塑造成了反面人物。就拿06年的《薛仁贵传奇》来说吧,其中的张士贵是彻头彻尾的大奸臣。
薛仁贵从军,张士贵是百般阻拦,最后在程咬金帮忙下才从军成功,但还被张士贵安排在不起眼的火头军位置上,让薛仁贵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张士贵又对他百般陷害,薛仁贵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功劳都被张士贵记在其女婿何宗宪身上。
张士贵抢功冒领军功、加害薛仁贵的阴谋被徐茂公识破后,他又下毒手杀人灭口,欲在天仙谷烧死薛仁贵。后张士贵又起兵造反,兵围长安,最终战败被擒。这还没完,奸臣张士贵之女张美人又伙同其夫李道宗假造圣旨,设圈套陷害薛仁贵,使薛仁贵被打入天牢……这张士贵简直罪大恶极,不仅自己坏,连后代也跟着坏。然而历史上的张士贵果真如此吗?《薛仁贵传奇》中的张士贵,在历史上到底是大奸臣?还是大英雄?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笔者就来澄清下这个问题。
(一)归顺李渊,为大唐的建立和统一屡建奇功
张士贵(586—657),本名张忽峍,后更名张士贵,字武安,祖籍山西盂县上文村。他也是将门之后,出身显赫:其曾祖张俊,曾是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至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曾仕隋朝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和参军,以军功授大都督。后来其父张国迁居虢州卢氏县(今河南卢氏),张士贵就出生在卢氏。史载他自幼学武,崇尚侠气,喜交豪杰,“善骑射,臂力过人”,能“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一身英雄气。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贵也在虢州聚众反隋,成为雄霸一方的豪杰。后来的枭雄王世充和李密知道张士贵的实力后,都想拉他入伙,可都被他拒绝了,因他认为王世充和李密都是平庸之辈,难成大事。于是他坚守自己的地盘,坐观天下形势的发展,以待英主。
数年之后,一代雄主李渊终于出现。李渊父子经过多年的准备,于617年五月起兵反隋。起兵之后,李渊聪明地避开了王世充和李密正在激战的中原,从黄河以北直接杀奔长安。张士贵敏锐地意识到李渊、李世民父子才是雄中之雄,豪杰中的豪杰,于是他果断选择归顺李渊。李渊也早听说张士贵大名,所以对张士贵的归顺“深相嘉叹”,立即封之为右光禄大夫。不过,李渊并没有让张士贵参加到攻取长安的队伍中来,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原地作战,扩大地盘,巩固实力,以牵制王世充和李密。
自此张士贵便开始大胆地主动出击,很快就控制了潼关以东以及河南的大片区域,不仅扩大了地盘,还在战略上解除了李渊攻取长安的后顾之忧。
张士贵先是于618年随李渊长子李建成东征,讨伐王世充和李密,他被授第一军总管,担任先锋。在东讨战争中,张士贵力战群雄,先败王世充的精锐之师,后败李密的毅劲之旅。军威大振,史称其“战有必胜之资,威有惮邻之锐”。
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要张士贵进京奉见,并加官通州刺史。随后张士贵开始跟随李世民出征。张士贵先是跟随秦王李世民西征,消灭了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之后,张士贵被任命为运粮侍,专门负责平定河南的后勤供给任务。当张士贵押运的军需物资到达渑池地界时,被王世充的大将郭士衡发现,以数倍于张士贵的兵力将其团团围住。面对强敌,张士贵毫无惧色,竟“掩击大破之”,将郭士衡打得大败而逃。
619年,贼首苏经率寇反唐,劫掠陕州,李渊闻之道:“此贼非猛士无以殄灭。”于是派张士贵前往讨伐。张士贵“智尽三宫之端,威下九天之上”,转眼之间,大破敌军。
唐军逐渐强大起来后,组建了骑兵部队,张士贵被任命为“马军总管”。在这个职位上,他又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果。最著名的是他在经略熊州时,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击败王世充的马步联军。张士贵行军至黄泽时,恰与王世充率领的五万部队相遇。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张士贵毫无惧色,迎头截击王世充大军。此战进行的天昏地暗,异常激烈。张士贵指挥若定,力当万夫,终以劣势的兵力击败王世充的劲旅。为此唐高祖赐张士贵为新野县开国公,并赏宝马和金鞍。
曾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的刘武周,眼见唐军势力日渐强大,于619年四月,采纳了其大将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率兵入侵并州,一路攻城略地。山西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本来也有重兵驻守,但诸将拒战不力,纷纷败退。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秦王李世民主动请战,带领张士贵等猛将出征迎敌。
张士贵在这次北征战役中以先锋身份击败虞州守将何小董,迫使宋金刚部下将卒从翼城撤军,为唐军战胜刘武周立下大功。此次会战大捷后,唐高祖遍赏诸将,其中对张士贵的赏赐“有逾常典”,说明他在这次战争中有着卓越的战功。
刘武周战败后,李唐王朝立即组织由李世民担任主帅的大军出关东讨王世充等。在这次长达十个月的征战中,张士贵始终和李世民在一起,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有张士贵的身影。结果唐军取得了全面胜利,最终俘虏了自称为帝的王世充和前来援救的窦建德。平定河南后,李渊遍赏诸将,因张士贵“先后战功,以为众军之最”,被拜为虢州刺史。
窦建德被杀后,其部将刘黑闼于621年七月在漳南起兵反唐,李渊在唐军屡战不利的形势下,再派李世民出征河北,张士贵也跟随出征。这次战役,唐军并未很快取得优势,双方陷入了长达两个月的对峙。一天深夜,刘黑闼率军数万,突然出现在唐军面前。这时,张士贵率领部下直插刘军要害,将敌军打散,为唐军最终击败刘黑闼占得先机。
在李唐王朝统一全国的六次重大战役中,张士贵跟随李世民参加了四次,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卓著战功,张士贵一步步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和心腹,被授予秦王府骠骑将军。
(二)张士贵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所立的战功
626年九年,张士贵又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之变”中立有大功。第二年,李世民称帝,诏张士贵为“玄武门长上”,即任禁卫军司令的职务。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其《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认为:“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悉决于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军事之胜负,而北军统治之权实即中央政府之所寄托也”,由此可见唐太宗对张士贵的信赖与器重。
此后,张士贵为大唐的开疆僻壤和国家稳定继续立下赫赫战功。
633年,西南仡佬族发生了一次暴乱。张士贵领兵前去平叛,当时暴乱分子多据山屯洞,易守难攻,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张士贵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历尽艰难终于平息了暴乱。此次平叛,唐太宗给予张士贵高度评价:“闻公亲当矢石,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朕尝闻以身报国者,不顾性命,但闻其语,未闻其实,于公见之矣。”
634年,仡佬族人在少数反动酋长的煽动下,再次发动暴乱。张士贵再次出征平暴。当大军行至衡阳时,乱军听说是张士贵来了,皆不战而溃。捷报传到京城,太宗皇帝大喜,“乃授右屯卫大将军,改封虢国公,检校桂州都督”。
641年,雄据漠北的薛延陀统军南犯,唐太宗组织五路大军进行反击,张士贵一路出云中,大败敌军。其他四路亦都捷报频传,薛延陀不得不遣使求和。
644年7月,唐太宗东征高丽,招募兵马,后来威名远扬的薛仁贵就是这时到张士贵军营应招的,他很快成为张士贵麾下一员勇将。
张士贵此役以“辽东道行军总管”的名义跟随唐太宗出征。唐朝这次远征期初取得不少胜利,但后因天降大雪,唐军粮草不济,最终撤军。但645年的两次战斗被后世津津乐道,因为唐军爆出了一名勇将,就是薛仁贵。先是在辽东安地战场上,薛仁贵单枪匹马,取一敌将首级,救出身陷困境的郎将刘君邛,完成精彩首秀;然后在6月的安市大战中,薛仁贵再次冲锋陷阵,发挥出彩,给亲临前线的唐太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在这次会战中,唐太宗在山上擂鼓指挥,张士贵率部首先与敌交战。恰巧此时雷电交加,张士贵帐下的薛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
但这两战首先应该归功于张士贵,是张士贵信任薛仁贵,才让其有表现机会的。如果像演义上说的,张士贵处处打压薛仁贵,岂有薛仁贵的出场资格?而且此战过后,李世民对薛仁贵大为欣赏,他特意召见薛仁贵,赐其战马二匹、绢四十匹及俘虏十人为奴,并升其为游击将军等职。根本不存在张士贵抢功、冒领战功之事,因为他就没有机会,况且他的部下受到皇帝嘉奖,他高兴、自豪还来不及呢,恨不得在李世民面前表一功呢。
此后唐军撤走,等薛仁贵第二次正高句丽时,已到公元658年,已经是唐高宗时期,而张士贵已于前一年去世了,就是说他没有参加第二次远征,更谈不上对薛仁贵的陷害。后来薛仁贵又于659年、666年两征高句丽,于661年三箭定江山,败突厥,都跟张士贵没有一点关系,更谈不上张士贵对薛仁贵的陷害。
张士贵最后一次出征为唐朝效力是在648年,这次是带兵镇压雅、邛、眉三州民众起义的,当时他已是63岁高龄。战争结束后,唐太宗拜张士贵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扬州都督府是唐代的上都督府,下辖若干州,都督一职一般只授予王子或宰相。当时扬州都督是朝廷的首席宰相长孙无忌,通常情况下都是挂个名,都督府的军政事务,由次官长史全权负责。在担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期间,已经年迈的张士贵常为百姓着想,积极疏通河道,造福于民。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朝廷再次调66岁的张士贵回京,拜左领军大将军。657年,张士贵从驾东巡洛阳。于六月三日,因病去世,终年72岁。卒后唐高宗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赠辅国大将军,谥号“襄”,陪葬太宗于昭陵,并由唐朝名相上官仪为张士贵撰写的墓志铭——《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并序》,共计3135字,对张士贵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代名将张士贵追随唐初三代帝王李渊、李世民、李治40年,为大唐江山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堪称与秦琼、尉迟敬德等人齐名的忠臣良将。正史记载张士贵对其部属薛仁贵始终是信赖、器重并大力扶持的,根本不存在加害之事。然而北宋以后出现的讲述隋唐故事的话本、小说和戏剧,却严重歪曲历史事实,编造了许多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把这位名将丑化千年。
(三)张士贵为何被丑化成历史罪人?
既然张士贵是唐朝功臣,是位英雄,那么为何却成了后世人们心中的奸臣了呢?首先是因为正史记载的有限。张士贵虽然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单独列传,但都很简短,只有数百字;在《资治通鉴》中也是用笔不多,这样使他的功绩容易被后人忽视。而后来的《薛仁贵征东》、《隋唐演义》等通俗小说和戏剧话本中张士贵的故事却十分丰富,而且小说话本又容易传播,所以张士贵的形象被民间轻易地“定论”了。
而全面记载张士贵事迹的,由上官仪撰写的张士贵墓志铭是到1972年才出土的,至此,张士贵已经被丑化一千多年,人们思维的定势,已经很难改变了。但墓志铭出土后,引起史学界极大关注,国家级权威刊物《考古》于1978年第3期,全文刊登了张士贵的墓志铭。山西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著名学者张海瀛在其论文中认为,上官仪作为唐朝的著名宰相,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学者,亲自为张士贵撰写墓志铭,并且长达三千余字,这件事本身就有力地说明了张士贵的历史地位。
在所有正史中,包括新旧《唐书》和张士贵墓志铭中,根本找不到张士贵加害薛仁贵的记载。可以说张士贵是被严重丑化了。那么为何他会被丑化?学者张海瀛认为,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和戏剧中,是把张士贵当成了旧势力的代表,这是文人学士为了通过讲述历史,影射和抨击当朝权贵而虚设的。
这些话本、小说出现的时期,多是北宋后朝、南宋以及明清交接之际。这几个阶段,正是中原和北方的民族关系异常紧张的时期,朝廷里的老将们为了保住自身的利益,往往妥协求和,不愿亲赴战场去抗击外族入侵,甚至压制那些主战的年轻将领。因此,针对这种现实,一些有正义感的话本和戏剧作家便“借古喻今”,不惜以杜撰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以达到针砭时弊,抨击权贵的目的。然而他们的目的尽管不坏,但却让张士贵不幸背了锅,真是冤枉。
而后来的文人为了各自的目的,比如为了赚钱或者哗众取宠,就不惜继续忽悠大众(因为张士贵陷害薛仁贵的故事貌似很刺激很精彩),就变本加厉地往张士贵身上抹黑。如今这种现象似乎仍没有改观。所以笔者呼吁,应该拍一部《张士贵传奇》,不需要任何虚构和夸张,老老实实地把张士贵的英雄事迹展现出来即可,还这位为历史做出功勋的英雄一个清白!至少可以让人们全面认识张士贵,那就是演义中的十足小人,历史上的杰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