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阿云嘎饰演了草原阿爸伊德尔一角。身为蒙古族,能出演一个关于本民族的故事,他觉得很骄傲。虽然演的是自己家乡的故事,有天然的亲近,但阿云嘎更多的还是要塑造角色,从儿时姨夫身上找到一些影子作为参考。
该片也是阿云嘎参演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因为是舞台剧演员出身,在表演上有时会比较外化,尔冬升导演帮他调了很多比较开放的表演痕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中,阿云嘎不止一次地表达了拍戏中的遗憾,“有些地方还是不太满意”。
阿云嘎觉得,拍电影对演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受访者供图
阿云嘎每次亮相,介绍自己的时候前面都会加上“音乐剧演员”的标签。对于他来说,自己的主业还是音乐剧,电影是之后会花一部分时间去尝试的工作,出演大银幕作品对于演员来说是一次成长的过程。
在“父亲”身上,找到了姨夫的影子
小时候,阿云嘎就听长辈说过“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说谁谁家的爷爷奶奶就是从江南来的。但阿云嘎见了他们后,就跟见到身边其他长辈一样,很自然的就觉得都是草原人。
阿云嘎7岁之前一直生活在牧区,在牧区长大的孩子,每天都是跟牛马羊这些动物相伴。每次别人对自己会骑马发出惊叹的时候,阿云嘎都不能理解,“感觉(大家都觉得)骑个马是很自豪的一件事。但马其实就是牧区人民的交通工具,跟城里人会骑自行车一样平常。”
因为出演的角色也是蒙古族,所以对阿云嘎来说,骑马、讲蒙古语都不是难事。
演员马苏有一次和阿云嘎说,你演自己民族的戏,当然不会差了。阿云嘎觉得,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也需要塑造角色。
虽然相比其他汉族演员,身为蒙古族的阿云嘎在蒙古语、骑马这些技能方面有些优势,但他在片中要演一位比自己实际年龄大很多的父亲角色,也有着不小的挑战。
阿云嘎饰演的伊德尔是个军人,经常去守卫边疆,饰演他妻子的演员马苏和演他儿子的王锵,在年龄上和他相差不大。在表演过程中,阿云嘎表示自己并没有刻意扮老成,可能与自己的经历有关,过早成熟。作为一个草原男人,他从小看过很多草原男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像大山一样深沉,不爱说话,所有爱都不愿表达出来。在饰演父亲这个角色时,他还是在生活中找了一个参考,就是他的姨夫。
姨夫年轻的时候,娶妻生子之后就去了二连浩特当兵,离开了家人,没能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特别亲,逮着阿云嘎就叫“宝贝”,阿云嘎能感觉到那份爱其实是他没有给到自己孩子的那份。这和片中阿云嘎饰演的伊德尔很像。当阿云嘎看完剧本后,瞬间就理解了父亲对于家庭的那种亏欠。阿云嘎在伊德尔这个角色中找到了姨夫的影子,姨夫为他塑造角色提供了很多参考。
佩服尔冬升,总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
阿云嘎从小在草原长大,他知道草原母亲有多辛苦,大家虽然看着草原很美,夕阳西下,余晖很漂亮,但80%的时间是很残酷的,牧民们很辛苦,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阿云嘎说,在蒙古族,实际撑起整个家的基本都是女人。在这样空旷的草原上,她要养育一群儿女,尤其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中,“草原额吉(蒙古语里指母亲)”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之下养育了那么多孩子,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她从来没有私心。
片中有一场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马苏饰演的草原母亲舍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将奶豆腐给了收养的女儿来补充营养,结果女儿因为吃不习惯都吐了出来。
阿云嘎说,他很佩服导演尔冬升,能够敏锐的捕捉到这些细节。城里人吃奶豆腐不习惯,但牧民又觉得鸡蛋的味道怪怪的。电影中就有一段阿云嘎饰演的军人父亲,从外面带回来煮熟的鸡蛋给家人吃的场景,结果王锵饰演的儿子吃了一口就面露难色。
片中,阿云嘎饰演的父亲带回鸡蛋给家人吃。
阿云嘎听他姨讲述过,姨夫在边疆当兵时,每次回家都会带一些草原上没吃过的东西。有一次拿回来一些鸡蛋,姨夫就给家人做炒鸡蛋吃,但炒完之后,家人都吃不惯,觉得味道奇奇怪怪的,“我姨把那个锅刷了很多遍,还是有那个味”。
音乐剧演员,第一次体会到拍电影的难
接到这部戏的邀约时,导演尔冬升并没有给阿云嘎看剧本,当时剧本一直在微调,没有定稿。尔冬升就把故事给阿云嘎讲了一遍。
阿云嘎特别理解尔冬升,“他一定要跟演员接触,见到我在第一场戏里的状态之后,再对角色进行调整”。他相信导演。
阿云嘎进组后的第一场戏,是在草原夜空下和女儿杜思珩聊天,那也是他第一次跟饰演女儿的小演员见面。片中,女儿是从上海收养的孤儿,这是阿云嘎饰演的父亲伊德尔第一次和女儿见面,导演很巧妙地利用了两人现实中的陌生感。
片中,阿云嘎饰演的父亲伊德尔和其养女在一起。
“其实我对这场戏是不满意的,我有很多想加的巧妙的东西,还可以演得更有趣,有更多层次,但导演说足够了”,阿云嘎对自己很苛刻,这场戏拍完后,他问导演,能不能再补拍一条。导演考虑了几天,又看了几遍回放,对阿云嘎说:“嘎嘎,没有问题,不用补拍”。那场戏对于阿云嘎来说,是个遗憾,毕竟是第一场戏,他总是觉得有些细节没有把控好,但他还是尊重导演的选择。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其实调了我很多比较开放的、外化的表演痕迹”,阿云嘎说,并不是说外化的表演方式不好,作为一个音乐剧演员,这是舞台上需要的,声音和动作有时必须表现得夸张些,需要内在和外在的力量都打出去,才能打破那堵墙让后排的观众接收到,但银幕是聚焦人物的,更多的是靠表演的内在力量,外在有时需要淡化一些,如果太大就过了。
蒙古包里有一场戏,阿云嘎饰演的伊德尔对马苏饰演的妻子说了一句台词。演这场戏时,导演尔冬升一直“压着”阿云嘎,因为“太抢戏了”。按照舞台剧表演,这场戏甚至会有一些身体上的语言,但导演说,你可以再松一点。“我在大银幕上看过之后,觉得导演给的度是可以的,就给30%,可能舞台剧上至少要给到50%,有的要到100%”。阿云嘎说。
作为一个音乐剧演员,每次演出都需要从头演到尾,整个情绪是连贯的,表演一气呵成。但电影并不是顺拍,戏与戏之间都是打乱的,表演情绪需要自己去组接。
阿云嘎觉得,电影表演最难的地方在于,要提前预知自己的剪辑点,这场戏是给下一场戏做铺垫,还是下一场戏的高潮,都得想清楚,表演才有层次。“有些地方我还是不太满意,前面情绪那么大,后面突然没了”,阿云嘎说,对于自己的表演,一定要在脑海里有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是自己需要加强的。
唱《有事好商量》,缓解导演的坏脾气
尔冬升导演脾气火爆,大家都见识过,在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第二季里有一次愤然离席。阿云嘎进组后,对于尔冬升的脾气也早有耳闻,心里也有些害怕,但他发现,导演对于戏里的演员格外爱护,他知道演员是很脆弱的。阿云嘎第一次见导演的时候,就觉得特亲切,很像家里一个牧民的长辈,“正好那段时间他晒得挺黑的”。
导演之所以发脾气,大部分是因为天气、动物演员等因素的不可控。阿云嘎想了一个方法,每次导演在现场想要发脾气,他就在旁边唱:“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咱心往一处想,共聚正能量……”唱完之后,导演的脾气就一点点散去。大家知道这个方法管用后,全体演员就一起唱这首歌,“我去了之后,尔导就没怎么发过脾气了”。阿云嘎说。
阿云嘎说,《有事好商量》这首歌是2020政协茶话会时的一首歌,“我觉得到草原上正好把这首歌拿出来唱一唱,也挺好的”。慢慢的,这首歌在剧组火起来,导演也觉得特别有意思,就说,“来,嘎嘎,我给你们拍一段,留下美好的回忆”。导演就拍了一段阿云嘎在草原上教演员和小朋友们唱《有事好商量》的视频。
在阿云嘎看来,这也是草原的神奇之处。导演一开始是跟天、跟草原、跟大自然“斗智斗勇”。因为这里的天气变化多端,后来导演就听天由命了,心态完全变了。剧组就真的是其乐融融,非常欢乐,没有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