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集中,由于藤原道兼的苦肉计,花山天皇几乎到了对他言听计从的地步,因而在下一集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支线剧情就是直秀一党的谢幕,因为藤原道长对检非违使阴差阳错地贿赂,反而使直秀等七人丢了性命。
考证
1,道长的命令 01分05秒 01分15秒
此处藤原道长对自家的武者们下达的指示是“没必要取他们性命,把他们交给检非违使”。这一指示看起来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了,从今天的观念来看,如果捉到了盗贼,把他们扭送公安机关(检非违使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何须再次指示?但实则不然。虽然“平安时代从平安初期药子之变的藤原仲成到平安末期平治之乱的藤原信赖之间废除了死刑”这一说法并不严谨(实际上在此期间不仅有变相死刑,更有正式执行的死刑,此事以后会详细说明),但平安时代中期确实是有“宽刑化”的倾向,具体刑法宽到了什么程度会在下文说明。
很容易可以想象到的是法律的弛缓显然会引起受害者对法律的不信任,从而产生了“私刑”。而其中比较显著的便是贵族所施行的私刑,在第一集的考证中曾经讲到过贵族杀死自己家的随从但没有受到追究的情况,而实际上不仅是随从,杀死盗贼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在《今昔物语集》二十九「放免共の強盗を為んとして人の家に入て捕らえらるる語」当中记载了一则和剧中很像的故事。大意是几个盗贼想要袭击一个很富裕的贵族的家中,但因为不了解其中的情况,想要拉拢这个家里的一名随从,而这名随从非常机智,表面上把盗贼们的邀请应承了下来,另一方面又及时告知了主人,但把这一群盗贼活捉之后没有移交给检非违使,而是直接杀掉了。在这一则故事重需要注意的内容是,几名盗贼被杀并不是在搏斗的过程中,而是在抓捕之后才被杀了,在故事中还讲到这几名盗贼被绑在柱子上,可以确定这几名盗贼被杀并不是和武士们搏斗而死,而完全是出于贵族的私刑。
回到剧中来说,藤原兼家一门是高级贵族,家中的武士们杀死这几名盗贼并不是什么很难做的事情,因此道长才特别作出了指示:“不要取他们性命,交给检非违使就好”。
2,检非违使的肉刑 07分41秒
检非违使厅内在处罚犯人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断人肢体一类残酷的肉刑也是确有其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绰号“荒别当”(意为行事乱暴的(检非违使)别当)的源经成,《续古事谈》卷二,四十二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事情,时任检非违使别当的源经成听闻朝廷要行大赦,便下令把狱中的三名海贼的手脚砍下,这三名海贼于是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世间的都感叹道“如果不行大赦他们本不要死的,赦免了他们的罪行反而却丢掉了性命”。这一则事情说的便是检非违使厅的官员在处决刑法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主管的官员影响,如果上级官员要求法外加刑也会被执行。
3,道长认为的对盗贼们的处罚 11分26秒
此处道长说盗贼们会被流放,实际上也是有法可循的。具体到本次事件,道长认为他们会被流放,适用的法条应当是《养老律》贼盗律强盗条“(强盗)其持仗者,虽不得财远流”的条文。也就是说持凶器的强盗,即使未遂也处远流。但道长主张的流放适用的是持凶器的“强盗”,所谓“强盗”是对于“窃盗”而言的,大概相当于今日刑法中的“抢劫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关于强盗的定义在贼盗律强盗条中有解释,“谓以威若力而取其财”,也就是以暴力胁迫来获取钱财。但东三条殿中所发生的并非是“强盗”,而是典型的“窃盗”(毕竟只有七人的盗贼不可能真的去暴力胁迫有武士驻扎的东三条殿的住人),读者也许会有疑问,在东三条殿的武士们要抓捕盗贼的时候双方发生了明显的打斗,这也不算“强盗”么?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养老律》中确实不属于强盗,在盗贼律强盗条中有一则但书条款,“及窃盗发觉,弃财逃走,财主追捕,因相拒捍,如此之类,事有因缘者,非强盗”,而剧中的情况完全就是盗贼行窃时被发觉,在追捕过程中产生了肢体冲突。由此观之,盗贼们的情况显然不能适用强盗条中“其持仗者,虽不得财远流”的规定。
4,藤原为时的汉诗 15分30秒
此处藤原为时朗诵的是藤原为时自己创作的汉诗《和高礼部再梦唐故白大保之作》,全文为“两地闻名追慕多,遗文何日不讴歌,系情长望遐方月,入梦终踰万里波,露胆虽随天晓隔,风姿未与影图讹,仲尼昔梦周公久,圣智莫言时代过”。在剧中可以发现藤原为时并没有训读这首汉诗,而是直接进行的“白读”。在平安时代初期,受唐风文化影响比较重,《日本纪略》弘仁8.4.7就有“宜择年三十已下聪聆之徒入色四人白丁六人,于大学寮使学汉语”的记载,也就是说取比较年轻聪明的官人四人,无官位者六人在大学寮专门学习汉语。十天之后朝廷又专门新设置了“音生”来学习汉音(《弘仁格抄》弘仁8.4.17应置音生四人事)。所谓“音生”也就是“音博士”的专门学生,在《养老令》职员令中,音博士本没有专门的学生,因为具体教授学生们经文的意思之前需要先在音博士处学习读音(《令集解》学令先读经文条“凡学生,先读经文。释云,读文谓白读也……古记云,学生先读经文,谓读经音也,次读文选尔雅音,然后讲义”),因而没有专门设置音博士的学生。
而到了剧中的平安时代中期,由于遣唐使早已停派,学习汉音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藤原为时依然可以使用汉音白读诗文,可见其汉文功底之深。
5,花山天皇的女御们 17分03秒
其中提到的藤原姚子是藤原朝光之女,藤原朝光时任正二位权大纳言,是藤原兼家之兄兼通之子。藤原諟子是藤原赖忠之女。而婉子女王则是为平亲王之女,为平亲王的父亲和花山天皇的父亲冷泉天皇同样是村上天皇之子。但她们正如剧中藤原义怀所言的一样并没有子嗣。
6,藤原道兼的伤痕 24分58秒
上一集考证中进行了关于伤痕的推测,这一集真相大白果然是道兼本人所为。虽然属于创作剧情,但这一招果然有效,上一集花山天皇见到道兼还是“滚!”,到这一集就几乎言听计从了,花山天皇对于道兼的信任在下一集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7,狱舍 26分59秒
在平安京中,设有左狱和右狱两座监狱,用于关押被捕的人员,在现代有拘留所,看守所和监狱的区分,但在当时并没有如此细化的分别,无论是短期拘留还是因犯罪被捕,或是执行徒刑,皆在“狱”中进行。在剧中的狱舍看起来条件还不错,不仅地上有铺设,而且还能晒太阳,受伤的人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救治(被射伤腿部的人腿上缠有绷带)。但事实上平安时代中期的狱舍条件极为恶劣,恶劣到了就算是健康人住进去一段时间也会重病甚至丧命的地步,不仅如此甚至连饮水都不能保证。本剧主要人物之一的藤原实资任检非违使别当的时候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小右记》长德2.6.13条)“东狱门前令掘井,夫食自家宛给,年来囚众难饮水,仍假令掘,渴死囚众,实可哀怜”,也就是说藤原实资自费在东狱门前掘井,原因竟然是因为饮用水不足导致了狱中犯人被渴死。在数日前的六月七日,藤原实资还释放了六名“命在旦暮者”也就是重病人,像这种因病重而释放的情况也不是仅此一例,足可见当时狱舍中条件的恶劣程度。
8,厅例中关于窃盗的惩罚 27分54秒 26分40秒
此时道长从同僚口中得知,这种犯罪行为完全不至于流放,只是鞭打几下而已。一般来说刑罚主要是五种(不包括罚金等)也就是,笞(用鞭子抽),杖(用棍棒打),徒(类似于现在的徒刑),流(流放),死(死刑)。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五刑”。其中除了死刑之外内部根据执行的程度又分为数等,而死刑则依据执行方式又分为“斩”和“绞”,其中斩的执行方式用于更为恶劣的犯罪。
回到剧中来说,单从东三条殿一案而言,直秀一党并没有真正盗得财物,如果依据《养老律》贼盗律窃盗条的规定“凡窃盗不得财,笞五十”,也就是说盗窃未遂,判处的只是最轻的笞刑。而在此之前直秀一党的一个人在狱舍里说的 “要被鞭打三十下吗”的依据并不是贼盗律的窃盗条,而是“厅例”。
所谓“厅例”,是检非违使厅所使用的一种惯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律令法的一些基础,但在很多地方做出了变更。上文提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宽刑化的倾向,在厅例当中就可见一斑,比如最常见的强盗,在律令法下,《养老律》贼盗律强盗条中“十五端及伤人者绞”,也就是赃物价值达到十五端(反)的布匹就可以判处绞刑(死刑)。而在厅例当中就变成了“可入死罪之囚者,减赃布数,纵虽及百千反,不足十五反,犹处流刑,是厅例也”(《西宫记》卷二十三临时十一)。也就是说在厅例当中就算赃物有百反千反,也按照不足十五反量刑。
具体到剧中的情况,笞三十的推测应当是适用的是厅例当中“并共盗从者不行,又不受分窃盗笞三十”的规定(《西宫记》卷二十三临时十一)但这一条的适用上似乎也出现了错误,此处笞三十有两个要件“从者不行”和“不受分”也就是从犯没有亲赴现场,并且没有获得分赃,此处虽然没有分赃,但依然是前往了现场作案,因此不能适用此条厅例。考虑到盗贼们并不是明法家,出现这种错误也是情理之中。关于直秀等人盗窃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预计将开专辑说明,敬请期待。
9,鸟边野 28分52秒
平安京周边的郊区常以“野”来命名,譬如紫野,栗前野,登勒野等,其中不少的“野”在平安前期是天皇经常狩猎的去处。而这里出现的鸟边野(又称鸟部野),位于平安京东部的近郊,是葬送的常见地点,因此道长听闻鸟边野的地名后先是疑问后是惊讶(从同僚口中听说是流放,却去了作为葬送地的鸟边野,莫非是要杀了他们?)。鸟边野和距离平安京非常近的鸭河原一样,都是常用的葬送地,在《源氏物语》中,葵之上死后也是在鸟边野葬送。在日语中也有“鳥辺野の煙”,以鸟边野火化尸体时的烟雾来比喻人生无常的句子。
2024年大河剧《致光之君》09集的考证就到此为止了,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在评论区指正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