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唐人街探案2」的网剧,16集的连续剧一共分了4个单元,林默和KIKO各自负责50%,目前豆瓣评分6.6分,算得上是中规中矩的评分吧;
或许是之前我的预期抱得太高,又或是陈思诚的唐探宇宙越来越水的趋势,对我来说,网剧第二部的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点鸡肋。和第一部网剧相比,第二部的人物有些行为和台词都过于刻意,为了推进剧情需要强行减配和降智,叙事手法更像是猎奇型案件的简单介绍,悬疑和推理元素乏善可陈,唯一的看点,似乎就只剩下与唐探电影系列里的关键人物进行梦幻联动了。
据说,陈思诚还有计划开发《唐人街探案》网络动画的打算。
唐探宇宙是越来越大,只是这质量变得越来越薄。
从最开始的期待,变成了麻木地接受!
01
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网剧「唐人街探案2」的导演并不是陈思诚,这部网剧他作为总编剧以及监制出现,如同去年上映的电影「消失的她」一样,大家讨论的重心并不是导演而是身为监制的陈思诚,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这几部剧集和电影的风格太强势,「误杀」的即视感太重,一群新晋演员加上几个老戏骨,再找个东南亚的国家,开始做一些法律边缘的事情,然后就是一个个反转一层层递进,蒙太奇一般的节奏控制,结尾千万别忘记升华主题,这仿佛成了陈思诚电影的一个套路,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会感觉很新鲜,看了3次以上,基本你看了开头就已经知道了结尾;
除此之外,陈思诚的电影喜欢缝合,我们拿「唐人街探案」来举例,很多人都说「唐人街探案」的就是在「囧」系列的电影基础上加上了悬疑的因素!
那么,这种套路式的电影风格加上缝合式的操作手法加持下,陈思诚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导演?
02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个头衔:
陈思成可是中国百亿票房第一人啊!
他的成名作应该算是「北京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投资3800万,票房4.07亿,这样一算,差不多10倍的投资回报率,绝对算得上出道即巅峰了吧;
紧接着,第一部「唐人街探案」上映,投资8000万,票房突破8个亿,从此,陈思诚从新人导演直接变成了圈内的摇钱树,很多大佬都对其伸出了橄榄枝;
后来的「唐人街探案2」以及「唐人街探案3」一个投资3亿,票房33亿;一个投资6亿,票房45亿,成为百亿导演陈思诚用了13年;
和他相比,有国师名号的张艺谋成为百亿导演用了39年,不过,这里面一半的数据都要靠那部毁誉参半的「满江红」;
第六代导演扛鼎宁浩出道22年票房99亿,所以,在资方眼里,陈思诚绝对是妥妥的最具商业价值的导演。
同他相比,有烂片之王称号的导演王晶,他的票房常年排名国内前三;
所以问题来了,所谓的商业数据真的能说明导演的一切吗?导演商业上的成功就是他的全部价值吗?
03
2023年陈思诚编剧和监制的「消失的她」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和票房上涨相对的是口碑的断崖式下跌,票房2周突破30亿,同样,豆瓣评分从7.5跌到6.4也是仅仅半个月;前面所提到的陈思诚的缝合式编剧手法相信在网上已经有了铺天盖地的言论,陈思诚不可能看不到,所以,某一时刻,我相信陈思诚绝对是想要改变这种言论的;
「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陈思诚的一次尝试,但是口碑票房双扑街,陈思诚知道自己需要突破自己的局限,但是在原创剧本上受了挫折的陈思诚退回了自己的舒适圈,他开始以流水线的形式将翻拍进行到底。
从那之后,陈思诚放弃了剧本创作,他的「误杀」是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消失了她」也是改编自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
不仅如此,他开辟了一种流水线式的工业翻拍模板,不得不说,陈思诚的翻拍电影的方式绝对是好莱坞标准的工业爆米花电影流程,改变填词,调整剧本,流水线一般的生产方式似乎是在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指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因为这之前,中国电影都像是“小作坊”产品,耗时低效风险大,很多人都说这是陈思诚为中国电影做出的巨大贡献,这句话对吗?对,不全对!
04
电影是艺术产品,而且,不可否认工业化绝对可以提升电影拍摄的效率,但是我们去看电影很显然不是为了去研究出品方或者发行方如何得降本增效!
我们去看电影其实为了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就像吃饭的时候,方便面方便快捷能填饱肚子,但是和家人在一起一定还是家常便饭更能抚慰人心;
同样作为工业电影的实习生,郭帆就是另外的一种例子,他真的是将一罐罐的工业罐头用自己的方式拼凑加热成了一桌满汉全席,他在用自己的诚意打动观众;我们无需在这里阐述两部「流浪地球」有多么的硬核,从那些事无巨细的分工便能看出来,郭帆真的是在将工业化好莱坞大片的精髓使用到国产电影中,这就是专业的人在干专业的事!
就好像如果克里斯托佛·诺兰一直拍摄改编自自己弟弟小说的电影,他就不会拍出盗梦空间这样极具创意的大片!
所以,陈思诚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导演?
作为国内第一个百亿票房导演这个问题绝对无需质疑!或者我们换句话说,陈思诚是一个顶级的电影产品经理,只是,他的电影只属于当下,不属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