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师文静
古装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近日收官,该剧服化道质感十足,对明代风俗历史、人文气息、制度礼仪等都有细腻的呈现,但这部讲述“算呆子”帅家默纠正丝绢税赋征收错误的故事,有点儿难以带入的感觉。
如果一个精彩的故事,若能安放观众的代入感或者情感,能产生情感共鸣、讨论欲,或许才有成为爆款的可能。
历史文集《显微镜下的大明》的6个故事都来自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徽州丝绢案在历史上是与明代晚期的赋税制度改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被擅长编织历史缝隙中的故事的马伯庸,改编成了“天才人物”承担叙事核心的古装悬疑剧,剧集与原著相比,削弱了小人物的悲剧性、对明代政治生态积弊的深挖批判,最终归结于“算学的问题还得算学解决”这个主题,但还是把小平民、社会大众、乡绅、县官、州府乃至上到巡抚、皇帝等诸多群体、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精彩呈现出来。
观众若是有耐心地看完前几集,看懂了明代官吏制度、赋税制度以及故事的诸多草蛇灰线的伏笔之后,剧集后半部分的反转、揭晓谜底可谓精彩至极,拍出了各方势力明争暗斗、错综复杂的纠葛。
各具特色又棋逢对手的知县、知府以及乡绅、状师成为后半段剧情的绝对主角,这十几个角色在查不查“人丁丝绢税”漏洞、揭不揭开乡绅隐田、要不要清丈土地上心思不一,作品将复杂的官吏生态作为一种悬疑手段,并且在其中融入帅家默父母被谋害的悬疑案件,以此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就像马伯庸作品的其他改编剧一样,《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也是一个质感十足、构思精巧、揭晓谜底略带爽感的故事,这个故事完美精致、充满智商的博弈,甚至在历史考据的支撑下,做到了毫无破绽、没什么槽点,却为了精巧、烧脑忽略了对人物的深刻塑造。
可能这类故事更满足对高智商剧情有需求的观众,而对于哪些喜欢情感代入观剧的观众则不太友好。故事很炫酷、很热闹甚至有点爽,但观众无法找到一个人物、一个情感投入点,无法跟随到剧情中,让自己共情其中。
无法带入人物,是因为剧中的人物都是为精密的故事服务的。该剧男主角帅家默的“情感障碍”“高智商天才”的人设很酷,张若昀虽然演得不那么可爱,但也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完成了角色。
整部剧帅家默只有一次情感的释放,还是在剧的结尾。帅家默父亲的同事在辩论中说漏了嘴,承认害死他父母,终于得以为父母的冤死翻案,有情感障碍的帅家默才彻底大哭一场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感。
在此之前,帅家默一直是木呆呆的一个状态,他挤牙膏一样一点点地想起父亲所说的“三千五百三十两税银”、父亲拿的《丝绢全书》、父母的面容、父亲在职场被逼无奈的场景等,一个一成不变、没什么情感表达、没有丰满成长弧线的人物,他的情绪感染力是缺失的。
作为主角,他推动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彩故事,但无法让观众迅速产生情感代入感。这个调动起了整个古代基层官吏生态的故事,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还是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