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说 实习生 潘彦楠
“蔬菜瓜果,米面油,捎人捎货,照老相,物美价廉……”手拿拨浪鼓的男孩毛豆在黄土中追赶大货车,嘴里大喊着苟仁卖货的顺口溜,这是影片《拨浪鼓咚咚响》的最后一个镜头,感人至深。这部由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惠王军、白泽泽主演的电影《拨浪鼓咚咚响》2月25日在全国上映,近日,导演白志强带着影片在济南路演,分享了这部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和观众一起聆听“拨浪鼓”的治愈之声。
双向救赎
电影《拨浪鼓咚咚响》讲述了一个“熊孩子”要寻爸,一个中年糙汉要寻仇,两个偶然相遇的失意人,在陕北黄土地上,开启一段鸡飞狗跳却又温情脉脉的公路之旅。
《拨浪鼓咚咚响》用非常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现了一个落魄的成年人和一个熊孩子,碰撞在一起的欢乐和治愈。苟仁愿意和毛豆结伴同行,因为他要找到毛豆的父亲毛厚赔偿他的货物损失,所以刚踏上寻父之旅的两人每晚还要仔细算账,账单一笔笔地加,让毛豆一次次摁手印打欠条。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两个非专业出身的演员,如何演绎一段完全不同的“父子之情”。由演员惠王军扮演的苟仁,从对毛豆的厌烦,逐渐转化为对毛豆展现父爱,在几场冰面的追逐戏上,都显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
毛豆用双百的学习成绩,也等不来父亲的陪伴,苟仁对着空气发狠挥舞小刀,也治愈不了失去孩子的伤害和悲痛,而两人恰巧的相遇拥有了片刻相依的陪伴,展现出一份双向救赎的感情。这份感情层层递进,比如开始时毛豆摸了拨浪鼓,苟仁很凶地说“再摸把你手给剁了”,到最后苟仁把珍爱的拨浪鼓送给毛豆。在导演白志强看来,挂在苟仁货车后视镜上的这枚拨浪鼓,就是影片的关键。“拨浪鼓是苟仁和他儿子的情感象征,苟仁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和害死自己孩子的白明明玉石俱焚。但毛豆后来戳破了这个拨浪鼓,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代表着毛豆打破了苟仁坚硬的情感外壳,苟仁给拨浪鼓贴上创可贴,再送给毛豆,象征着苟仁的情感自愈,也代表着他把对已故孩子的思念和爱,传递给了毛豆。爱的传递和陪伴,是创作这个故事的核心。”
在电影结尾处,苟仁为毛豆燃放了一场烟花,他把毛豆驮在肩头大笑,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划破了毛豆一直被留守“没人疼”的孤寂,毛豆仰脸哭着连问三遍,“这是给我放的?真的是给我放的?真的是给我一个人放的?”这短暂温暖的心灵三连问,令银幕前的观众为之感动,真正明白了这枚心灵“创可贴”的含义。
记录真实
《拨浪鼓咚咚响》对黄土高原农村高度还原,看起来有种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人物上,“照老相”的奶奶稍显局促的表情,男主人公苟仁黝黑的皮肤和凌乱的头发,“熊孩子”毛豆黄土和鼻涕搅和在一起的小脸蛋等,这些无处不在的接地气小细节,令观众沉浸其中。导演白志强透露,白明明和苟仁在夜市地摊打架的一场戏中,周围的人群都是故意保留的真实围观群众。
在电影中,导演还把自己的名字代入了一个角色——工头白志强,谈到自己不出镜只出现名字的设计,白志强说,这部影片是要呈现普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毕竟小人物才是这个世间的大多数,我们应该为他们代言、为他们发声,拍出真正属于我们芸芸众生的故事。”白志强对于选择演员的要求,首先是要有类似角色的生活经历。影片里饰演货车司机苟仁的演员惠王军,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经历了一段父亲遭遇意外、辍学打工、孩子患病等人生低谷期。毛豆的扮演者白泽泽,是导演在当地的农村学校从一千多人中选出来的。
回想这部电影创作的困难,导演白志强特别感慨,“资金不足让这部电影经历了很多辛酸时刻。”2018年初,导演白志强住进了秦岭石砭峪青岔村,开始写作。2019年《拨浪鼓咚咚响》开拍,在深山拍摄货车被困的夜戏,山里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主演的胡子都结了冰,但因为剧组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只能用打光的灯来取暖,直到演员胡子上的冰融化掉。还有最后打动观众的烟花戏,导演白志强说,“当时道具烟花都用完了,剧组只剩下7块钱,刚好遇到隔壁村庄有人放烟花,工作人员赶忙架着摄像机去拍,蹭了一次‘背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