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版由林汝为导演的《四世同堂》在“重温经典”频道热播,祁老太爷一家的“京片子”对白再次回荡在我们耳畔。其中,饰演祁老人二孙子祁瑞丰的,正是后来执导了《过把瘾》《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等剧的著名导演赵宝刚。赵宝刚如何获得了参演该版《四世同堂》的机会?作为一名“业余演员”如何演活了祁瑞丰这个角色?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他后来的艺术创作?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近期专访导演赵宝刚,听他讲述与1985年版《四世同堂》的不解之缘。
获得饰演“祁瑞丰”的机会充满戏剧性
我在参与拍摄1985年版《四世同堂》之前,还是首钢的一名工人,经《戏剧电影报》的一位编辑推荐,去试镜了祁瑞丰这一角色。试镜结束后,我给导演留了一个电话,但此后《北京日报》公布的角色名单中却没有祁瑞丰,我想应该是没有机会了。
几个月后,我在某天下班回家时在家门口遇到一名女同志。据她转述;剧组已经找了我三个月——原来是当时留电话的纸条被导演不经意地塞进了眼镜盒里,事后导演忘记了这个事,所以一直无法取得联系。幸运的是,缘分最终还是来了。当天我就见到了林汝为导演,并被安排了试妆造。我梳着中分发型,穿着一件长袍、一双布鞋,弯着腰走来走去,角色便被确定了下来。
为演好“祁瑞丰”,做足了案头功夫
当时很多专业演员都怕接演祁瑞丰这一角色,作为一名业余演员的我却认为这一机会十分难得,为了让角色更加生动立体,我做了很多工作。
首先,原著里祁瑞丰是个小干瘪脸,为了贴合原著、适应角色,身高178cm的我把体重减到了55公斤。其次,原著对祁瑞丰的定位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青年,于是我养成了吃瓜子花生米得往嘴里扔的习惯。另外,为了体现角色没事找事的性格,我还设计了非常多的小动作。
有一场戏,剧本写着“祁瑞丰眼睛一亮,心里咯噔一下”。如何按照传统表演方式,我需要在镜头前瞪大眼睛,再提一口气。但我觉得这样不自然,于是按照生活化的方式表演出自然的神态。在呈现出样片后,全组人都说“祁老二”演得很松弛、富有生活气息。
《四世同堂》如何影响我的艺术创作
参演这版《四世同堂》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一生,也在我的艺术从业道路上有着积极深刻的影响。那时候,我们总不遗余力地创作,没有人计较收工的时间,也没有人在乎食宿环境和拍摄条件。记得跟组拍摄期间,我特意在过道里支了张床,并且每天都在那儿做案头工作。拍完戏后,我选择留在剧组里做剧务后勤工作,并为祁瑞丰、祁瑞全配音。这段经历让我进入了向往的艺术领域,成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
我特别感谢遇到林汝为导演,是这部剧造就了我,让我从一名钢铁厂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导演。我对导演工作的初步认知也是在《四世同堂》剧组形成的。在二次修改的过程中,我负责中影集团傅正义老师的后勤工作,于是借此让他教我剪辑。当时,傅正义老师让我观摩剪辑祁瑞丰的戏份,我本想让他少剪些,但他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你要想学剪辑这个东西,就要觉得这片子里边没有你。”这让我对影视剧制作和导演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日后执导拍摄电视剧奠定了基础。
重温《四世同堂》,我是这样看待经典剧集的
回望过去,每一代演员、每一代创作者都在为记录时代、传承民族精神而努力。尽管当初这些经典作品,无论是前期拍摄的硬件条件还是后期制作的技术水平都比较有限,但却呈现了最纯真、最质朴的情感。
我始终认为“重温经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个时代都会流传下来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我想,再过几十年回顾今天的时候,一些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也可能会成为新的经典。经典电视剧应该和经典诗词一样,最大的价值就是记录我们走过的路程,承载着我们对时代的记忆和感悟,标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它会给我们留下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不仅关乎电视行业发展,更承载着我们国家的精神气质。
(本文来自“电视艺术”微信公众号,牛梦笛、鄢雨然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