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送暖,春回京城。古老的故宫文华殿内,一件件瓷器、一幅幅画作被小心翼翼地从层层包裹中取出,“唤醒”两三百年前中国与法国文化交往的历史记忆。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于4月至6月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精选约200件展品,多数收藏于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涵盖瓷器、绘画、书籍等多种类型。
东风西渐 风靡法国
1688年,同样在春季,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的传教士使团在紫禁城乾清宫大殿觐见康熙帝。
在当时的欧洲,马可·波罗笔下繁荣富强的神秘东方大国形象历经几世纪传播已深入人心。伴随着航海大发现开辟商贸航线,更多来自中国的商品以其独特工艺和异域风情引起欧洲人的浓厚兴趣。“中国风”工艺品成为法国上层社会竞相追捧的珍品,不论在凡尔赛宫,还是在王公贵族的庄园、城堡,无不以收藏中国艺术品、模仿中式风格为风尚。
凡尔赛宫文物部负责人、此次展览的法方策展人玛丽-洛尔·德罗什布吕讷介绍,当时法国追逐“中国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进口、收藏大量中国工艺品;二是对中国工艺品进行“法式改造”,比如给瓷器镶嵌底座,把漆器屏风上的部件拆下来加装到西式家具上,以更好适应法国人的需求;三是模仿、学习中国的制瓷等工艺;四是法国艺术源源不断受到中国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特点在装饰艺术中尤为明显。
此次展览中,许多展品体现出这样“东风西渐”的特点。比如,法国路易十六王后收藏的一组三只白色蛋形“中国风”瓷瓶,由法国塞夫尔御用瓷厂借鉴中国制瓷经验制造,法国画师在瓶身上描绘出中国人饮茶等日常生活场景并以铜鎏金装饰,“中西合璧”得到完美诠释。
中西交流 影响久远
当时法国社会对中国的兴趣还不止于精美的工艺品。早在1684年,中国人沈福宗在凡尔赛宫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召见,介绍中国风俗习惯、名人历史,并进献书籍译本、展示汉字书法。路易十四赞叹不已,对中国的兴趣大增。
这一时期,《中国杂纂》《中国近事报道》《中华帝国全志》等多部由法国人编撰的著作陆续问世,从历史、地理、科学、文化等方面介绍中国,西方人得以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
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说,受中国科举制度启发,法国改革了精英选拔制度,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说,除了物与人的流动,信息传播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关中国的信息向法国传播,使得中国文化对法国乃至欧洲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互相学习与交往,这在中法交往历史上表现得非常突出。”郭福祥说。
这一时期,中国也从法国得到诸多启发。科学方面,法国传教士带来西方科学仪器以及数学、地理、天文、医学等知识,这些仪器和清宫造办处仿制的器具至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艺术方面,故宫收藏的一些中国珐琅作品隐约看到法国珐琅的影响,清朝玻璃生产技术的改良也有法国人参与推动;清朝皇帝也对西方美术技艺深感赞叹,乾隆帝就曾向法国订购多幅“中国皇帝征战版画”,其中一部分现仍保存在故宫。
一些法国传教士留下来成了皇家医生、画师、建筑师、科学家;康熙帝曾委派法国传教士率团回访法国。
文明互鉴 再创辉煌
在此次琳琅满目的珍贵展品中,郭福祥特别看重一只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7世纪法国制怀表。这只表的表盘正中是法国王室标记,表壳背面是路易十四头像,怀表内部雕刻了一条栩栩如生、象征中国皇帝的五爪行龙,被认为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帝的礼物。“这特别能说明路易十四想跟中国建立良好关系、进行深入交流的殷切心情。”
回顾17、18世纪中法交流史,德罗什布吕讷亦有同感。她说,法中双方“彼此欣赏、互相好奇”,“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与中国有着如此特殊的关系。双方都希望加强交流、增进了解。”
时间来到现代,60年前,中法领导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开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60年来,中法携手合作,成果丰硕。两国不断增强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不仅在经贸领域实现互利共赢,更在思想、人文等领域深入交流、产生共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回顾历史,能从中获得很多教益。在此次办展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交流需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相互吸引、彼此学习。”郭福祥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面向下一个60年,中法携手合作,必将再创辉煌。(新华社记者彭梦瑶 崔可欣 张百慧 参与记者:杨骏、夏子麟)
原标题:特稿|凡尔赛宫“遇见”紫禁城——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交融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