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北京回信,记忆再次被拉回到20年前。
四川南充市嘉陵江畔,以浙江钱塘江命名的“之江小学”,20年前还在3公里外的半山腰。半山腰小学其实是一排D级危房,学生最多时有400多名,最远的学生要步行两三个小时。
2004年春天,好消息随风而至,学校获得浙江省对口帮扶援建。5月17日,学校开工奠基,铲第一铲土的奠基人,也是20年后的回信人,是孩子们20年来在信中提到的习近平爷爷。
半山腰的愿望:再没钱也想搬迁学校
半山腰的小学名字几经变化,有时叫八角小学,有时又叫花园小学。唯一不变的是,供销社的肥料库房改的教室,10间薄木板隔成的“大格子”,老师上课的声音从一间传到另一间,在没有天花板的教室上方“揉”作一团。
“老师一天课上下来,没有嗓子不哑的。”5月31日,时任校长文志勇回忆起当时情况时,还不住地摇头。
2003年,小学所在的嘉陵区还是国定贫困县。要搬迁重建一所学校,困难重重。当年9月,区上可以申报一个叫“燃灯工程”的项目,学校提出申请,批复了20万元经费,“但要修一所学校,还是杯水车薪。”文志勇说,但这点燃了师生想搬迁学校的愿望,“再没钱也想搬学校,孩子们读书太困难了。”
至今,时任嘉陵区教育局局长李通勇也清楚记得,这所半山腰的小学破烂不堪,学生上学爬坡上坎极为不便。教育局同意了学校搬迁,并且选好了校址,但因为缺钱,一直没有破土动工。
改变了的主意:捐建医院变成了捐建学校
还是在2003年9月,学校接到通知,可以向省上申报搬迁的项目。“当时觉得这个申报肯定会成功,当时西部大开发,许多地方有帮扶项目,没想到最后是浙江。”
项目申报后不久,2003年9月底,浙江对口帮扶的部门到了八角小学现场考察,但这支考察队伍的初衷是想在南充捐建一所医院。
文志勇说,在当时的座谈中他才了解到,浙江的帮扶考察团解决我们革命老区医疗问题,计划在仪陇县或者南部县修一所“之江医院”。但是,考察团到学校看了之后,都特别感动,“看到这样的环境怎么去教育孩子,而且我们学校比其他县更艰难更具体。”
最终,浙江省对口帮扶项目改了主意,决定帮助八角小学搬迁。“360万元,在当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通勇说,2004年5月,项目申报通过,并决定10多天后的5月17日举行奠基仪式,浙川两地的领导都要参加,“时间非常紧迫。”
文志勇也感叹,此前一直听说“东西部扶贫协作”,听说浙江17个省直部门和4个市对口帮扶南充6个贫困县(市、区),“奠基仪式上,才感觉离我们这么近,嘉陵江与钱塘江因为之江小学靠得这么近。”
2005年5月17日,之江小学确定为自己的“感恩节”,并决定以后每年这一天举办感恩活动。
1996年到2011年,沐着第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春风,之江小学成为浙江在南充市援建的166所希望小学之一。
20年不断的书信:传递感恩的“慢活动”
2005年9月,400多名师生从半山腰走下山,在占地20亩的新学校开学。走进校门,竖立着一块巨大的感恩石,刻着鲜红的“感恩”,下面两排小字:“浙江省对口援建,铭记2004年5月17日”。
站在感恩石前,可以遥望见旧校舍操场上的树在风中摇曳。这种新旧遥相呼应,让校长文志勇心里也时时泛起涟漪。“我们应该不断传递对浙江人民的感恩之情,要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之江小学的感恩节以感恩浙江援建帮扶为重点,对孩子们进行以“五个一”的感恩教育,即编好一本感恩教材,上好一堂感恩课,过好一次感恩节,写好一封感恩信,做好一件感恩事。
20年,小学长大20倍,从当年的5亩到现在的100亩,已经先后经历4任校长,感恩节的活动从未间断。“三年级开始,每年都要参与写好一封感恩信活动。”文志勇说。
近些年,浙江哲商小学与之江小学结对帮扶,两地小学生开始互相通信。2023年,钱塘江畔的一名小学生在信里询问,嘉陵江畔的小学长什么样?梦想是什么?之江小学的一名同学则回信解释“之江小学”名称来由,再次回顾了2004年奠基仪式的情景。
车马很快的时代,“之江小学”的故事和奠基仪式的场景,在书信里不断传递,历时光愈清晰,之江小学的老师把这个活动称为传递感恩的“慢活动”。
2024年5月17日,之江小学五年级1班的同学们,共同给最想感恩的人写了一封信,并首次寄往北京。5月30日,孩子们收到了回信,“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珍惜美好时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成为新的殷殷嘱托。
四川新传媒集团·“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报道组 田雪皎 刘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