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小城,不再是让人觉得不好意思提及的聊天主题,或者是“土气”“落后”等刻板印象的代名词。相反,生于兹、长于兹的年轻人希望抓住每个机会,让家乡被更多的人知晓。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年轻网友把自己镜头里、笔尖下的家乡美食、胜景和风土人情“安利”给他人。
拍摄文旅宣传片、创作宣传曲、报名当活动志愿者……不论是到大城市闯荡,还是留在家乡发展,小城青年都不再对自己的家乡避而不谈,而是逐渐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华争当“家乡推介官”。
这样的转变,一方面,在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的底气——今时不同往日,小城市里,人们的吃穿用度、思维方式和大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和便利,城市面貌和接待能力也越来越好。这样的变化给了小城青年更多为家乡“打call”的理由。另一方面,在于小城青年自身观念的转变——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往往更能心生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的连接感,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留在家乡的年轻人也在互通互联、新业态新潮流的催动下,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看到、意识到了家乡的自然美景、风土人情也是一种“新潮”,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县域文旅热”的兴起,让从前一些不知名的小城逐渐走入了人们视野。小城青年主动推介自己的家乡,顺应了这一趋势,也把更多样、更优质的文旅资源带到了公众面前。他们既是土生土长的“乡亲”,也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主流用户;他们可以精准掌握一座小城的“闪光点”,也清楚怎样的推介和创意才能更吸引眼球。不难想见,如果各地文旅能够打开思路,积极与一些有意愿、有才能、有想法的年轻人合作探索,用大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地方文旅的独特魅力,让青春与家乡发展相互成就、“双向奔赴”,极有可能产生1 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