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三夏”农忙正当时,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夏粮收获已过九成半,全国夏播粮食已超八成。与此同时,食物的多样化需求也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系列报道《大食物观 地负海涵中国粮》全面展现我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先跟随记者的镜头,从农业的源头种子开始,看看农业研究人员如何用“一技之长”来保障粮食安全。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93科360种23万余份种质资源,是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经过20多年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使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保存量增加130%以上,居世界首位。
一粒小小的种子,一端牵着粮食安全,一端连着百姓饭碗。这里丰富的稻种遗传资源通过共享服务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稻品种的选育和基础理论研究之中,目前已经育成327个新品种。
源自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节水抗旱稻,从2021年开始在干旱少雨的新疆克拉玛依推广种植。经过两年的试种表明,“沪旱6220”每亩用水量仅是普通水稻用水量的1/3,亩产比当地旱稻品种高出100公斤左右。
目前,节水抗旱稻系列累计审定40余个新品种,已在我国超过2/3的省(区、市)有了商业推广或示范种植,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主任刘毅介绍:“我国70%的耕地是中低产田,节水抗旱稻有很大的发展和发挥的空间,因为节水抗旱稻能够适应不同的栽培环境和土壤条件,保证70%的中低产田的产量,那么就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基本盘。”
一粒种 千顷田 背后是科研人员心血的浇灌
在江苏常州武进水稻研究所,20多名研究员校对、寻找并播下2000多份备用种,和稻田抢时间。因为对于农民来说,错过一季是丢了一年的收成,而对他们来说,错过一季可能就会错失了十几年的成果。
截至目前,位于江苏常州的武进水稻研究所已先后培育出百余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武运粳7号这一品种创造了推广进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等多项纪录,当年全国就种植了10万亩,次年推广到600万亩,第三年发展到1000万亩。
耕田犁地 围海牧渔 海洋种苗孕育蓝色粮仓
在福建漳州,清蒸、炖煮、爆炒、油炸都是鲍鱼的烹饪方式。不仅如此,鲍鱼也可以和各种食材排列组合,摇身一变成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丰富了口感,也能满足人们对于膳食营养的需求,而保障它稳定供应的秘诀则是水中的一粒粒种苗。
据记者介绍,1—2厘米长的鱼苗已经达到了可以下海的标准,它们是从不到1毫米的长度长到这么大的。在这里,有24小时供应的氧气,还有循环海水,工作人员也会每天喂食鲍鱼宝宝们最喜欢吃的紫菜粉和其他饲料。
经过科学的培育和养殖,在福建东山县的海上养殖区内,每天可以采收6万斤左右的鲜活成品鲍鱼。其中,最受市场青睐的大块头叫做“皇金鲍”,因其体色金黄所以得名。它本是绿盘鲍的一个品种,在突破了国内无法养成大规格鲍的技术瓶颈后,“皇金鲍”的个头最大可达500克以上,是普通鲍鱼的3到5倍。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鲍鱼育苗养殖户陈建生称:“我们以前育的是普鲍,相对来讲偏不耐高温,成活率相对来讲比较低。绿盘鲍的优势是耐高温、长势快、成活率更高,和普鲍以前对比,产量提升了30%左右。”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近年来,我国水产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23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达283个。湛蓝的大海不仅是风景,也是“良田”。
原标题:“种”出田野好“丰”景 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中国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