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8级大风,哈密供电段十三间房供电车间职工在练功基地进行登高作业演练。胡志刚 摄
关拥军 胡志刚 张志华
地处兰新铁路新疆段“百里风区”的十三间房站,四周都是戈壁荒漠。作为干线铁路上的三等站,昼夜伴随着十三间房站的是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和不曾停歇的风声。
“我们这里有个说法,8级以下都是微风,10级以上才是大风天气。”6月29日22时,哈密供电段十三间房供电车间主任晁喜良忙完一天的工作,从办公区回到了生活区,一坐下就介绍起这个地处戈壁荒漠的小站。
十三间房位于天山山脉南缘,地处新疆有名的“百里风区”中心。十三间房供电车间管内常年刮大风,8级以上大风天气一年达200多天。
这里的风很狂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经常带来铺天盖地的沙尘暴。20世纪,狂暴的大风曾经吹翻过空的罐车,也曾吹碎过列车车窗玻璃,致使列车在这里滞留20小时。
这里的风也很沉默。从值班室里望出去,戈壁滩荒无人烟,没有建筑物,一切寂然,只有风呼啸着吹动接触网和远处的发电风车扇页。
房间里面很安静,厚重的墙体和隔音良好的窗户,隔绝了“呼呼”的风声。“第一天可能觉得新鲜,时间一长,感受到的就是寂寞和孤独。”晁喜良说。
夜晚的十三间房也不清凉。白天,骄阳炙烤着戈壁荒漠。夜间,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向外释放着腾腾的热气。抬眼望去,无尽的黑暗笼罩着荒漠,站区的点点灯光与远处的风力发电风车闪烁着的红色亮点交相辉映。
“那些鸡安顿好了。”52岁的周新宏拍打着身上的沙土,从黑暗里走了进来。周新宏从十三间房供电车间成立之初就来到了风区。12个年头里,周新宏从电力工成为接触网工,眼看着车间的年轻人从青涩走向成熟。
周新宏闲不住。这不,车间的厨师这几天有事回家了,他就承担了厨师的职责。从6时起床开始熬煮稀饭,准备早餐,到晚上给大家备好夜宵,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忙碌,他竟然没有疲态。
“我们车间有104人,95%都是年轻人。他们吃得好,才能干得好。”周新宏说。“他还是养鸡能手。”晁喜良接过周新宏的话说。
长期以来,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关心、关注、关爱沿线站区职工的生活,开行“小慢车”运送生活物资,开设站区综合食堂让职工免费就餐,因地制宜开展小种植、小养殖,丰富职工的餐桌。
顶着9级大风,行走200多米,100多只鸡在联排鸡舍里“咕咕咕”地觅食。“105只鸡,有40只芦花鸡、5只珍珠鸡、5只斗鸡,其余的都是三黄鸡。”看着满地走动的鸡,周新宏满眼得意。
“你看这个200多米的距离,咱们顶着风走来不容易吧。”晁喜良介绍,这105只鸡都是周新宏在饲养。他每天清晨清理鸡舍,打扫粪便,再从生活区提着两个20多公斤的饲料桶,顶着大风送到鸡舍。“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吃瓜都有规律,瓜皮都是集中收集,然后再给鸡吃。”晁喜良说。
周新宏的生物钟定格在了早起晚睡。晁喜良和工友们的生物钟要根据设备维修的“天窗”时间来调整。因为4时有个维修作业,车间职工早早就进入了梦乡。十三间房站的夜更加安静。
6月30日3时30分,寂静的走廊里响起了脚步声,参与维修施工的15名职工走到夜灯下。橙黄色的作业服、亮眼的灯光,呼啸的风声、吹动衣服的噼里啪啦声,风区小站顿时热闹了起来。
“今天要调整146号接触网支柱的坠砣,现在在刮风,大家要小心一点,一定系好安全带、安全绳。”晁喜良作为施工负责人认真地叮嘱。
4时10分,施工“天窗”开始。十三间房供电车间职工舍里、王丁丁、王丛系好安全绳、安全带,蹬着脚扣攀上了6米高的接触网,挂好安全带、打好安全绳、紧固脚扣,再安装好吊葫芦,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舍里、王丛配合着搬动棘轮扳手,接触网调整坠砣一点一点上升。
这里的接触网支柱都比别的地方粗,还都是钢的。风区的接触网设备从设计源头就做好了防风准备,接触网支柱从350厘米加粗到450厘米,材质也从混凝土更换为钢质材料,接触网的张力调整坠砣行程也比其他地方多一些。“受大风和高温的影响,146号接触网坠砣行程到底了,要提高一点。”晁喜良介绍。
施工作业看似简单,但是夜间、大风,还有高空,这几项因素叠加起来,就让简单的调整动作变得极具挑战。搬动棘轮扳手的“刺啦”声、呼啸的风声,还有邻线不时驶过的列车,与戈壁天空的青黛色,构成了一幅近处色彩鲜亮、远处背景暗黑的动态水彩画。
“今天的大风没有惹事,作业完也没有接到接触网挑异物的任务,完美。”“前两天干完维修再去挑异物,从22时一直干到了次日的12时,那叫一个累。”身边的职工拽着绳索交谈着。
5时44分,调整作业全部结束,他们头顶的点点灯光沿着路基缓缓移动。远处的山那头,丝丝晨光穿透云层,渐渐照亮了戈壁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