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新闻网,汇聚最新最热新闻!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最新热点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www.ymwears.cn  www.fsymc.cn  www.hesaids.com  as  www.bzkjic.com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来源: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9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数十年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正是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也标志着中国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高水平的开放成就,进一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国际社会不仅看到了开放的中国所展现的自信自强与责任担当,也感受到了中国开放给世界带来的互惠互利与共同发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开放是全球化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增进人文交流的关键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不仅在过去数十年间显著增长,而且已经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对外投资连续11年稳居世界前三,资金流向覆盖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新形势新挑战,也唯有坚持扩大开放,才能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影响力和主动权,推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另一方面,开放是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国内经济活动同世界市场及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实现对接,促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通过对外开放,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实现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中国通过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加强与相关地区和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共同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广阔舞台,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通过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增进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阔背景下,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高水平对外开放彰显胸怀天下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地区动荡与局部冲突不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明显上升,个别国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行为嚣张不止,全球发展风险与挑战复杂严峻,破解和平赤字与发展赤字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向世界重申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仅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指明前进路径,也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与确定性,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繁荣注入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人类根本利益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出发,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国越发展越开放,越开放越发展。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也不会动摇。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形势下,正是开放的中国提振了全球发展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及其巨大的韧性和潜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了强大动能。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也将持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释放庞大市场的新动能新优势,为世界经济韧性的增强与复苏进程的加快展现大国担当。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相互成就和共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本质上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中国发展将向世界各国释放源源不断的红利,因而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以自身开放推动世界共同开放,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互利共赢,体现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推动扩大世界开放合作共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消除贸易、投资、技术壁垒,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共同发展与普遍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当今世界,动荡变革的特征明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人类历史处于十字路口。是推进经济全球化还是放任逆全球化泛起、是促进开放合作还是走向封闭对抗、是坚持互利共赢还是固守零和博弈?这一选择关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和人类前途命运。对此,中国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强调要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这些重要主张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如何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也表明了中国捍卫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

尽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砥砺前行的大潮流也不会改变。当今中国就是通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引领者。未来中国也必将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始终站在人类进步和历史正义一边,从各种时代乱象中看清经济全球化实质,从历史发展维度中把握必然规律,掌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主动,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激发经济全球化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砥砺前行。

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更高远的战略思维、更广阔的国际空间谋划高水平开放蓝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对外开放的最强音,也是中国统筹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系统工程,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态度。10余年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对内而言,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让很多中西部省份迎来了实现“华丽转身”的战略机遇,而且让东部地区的开放前沿省份和发达地带与中西部开放新高地相互贯通、对接互补,有助于实现国内不同地区开放的统筹协调,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开放的联动效应。

对外来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力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全球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伙伴网,政策制度对接有效、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经贸合作日益深化、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人文交往日渐紧密。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加强抗疫国际合作、深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国际合作、深化数字领域和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各共建国家实现更大互利共赢。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战略规划对接日益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不断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可见中国的对外交往更加均衡,实现了真正的“朋友遍天下”。

作者:吴志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原标题: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责任编辑:网络

最新热点新闻网出品

最新最热头条新闻资讯

手机: 邮箱:
联系电话: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