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24年10月15日是第41个国际盲人节。不久前,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在北京落成开馆,实景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无障碍生活场景。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残障群体的生活正在改变。
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集中展示了4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优秀案例。复兴号高铁车厢模型拥有可旋停轮椅席、屏幕随时提示字幕等智能配置。沉浸式可升降坡道等高差解决方案可以让长期居家残障人士自主出门。视障者、听障者及所有参观者都可通过触、听、看,独立获取全馆方位信息。
在北京,国内唯一一家以视障文化为主题的视障文化博物馆,在1050平方米的展区内,700余件展品让视障人士沉浸式观展,以触觉、听觉等感知方式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触摸文明”主题展览正在展出,将人类起源、古代中国文明等各阶段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成就用可感可触摸的方式陈列。
融合共享 营造无障碍人文环境
画中画
除了日常生活的便利,各地也在用各种方式,从精神文化等方面,提升视障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江苏无锡市民张阿姨是一位四级视障人士。秋日阳光灿烂,这段时间她经常去梁溪区的晨曦花园,沿着园内盲道、搭着栏杆和扶手在公园散步。公园内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有盲文介绍和语音播报按键,只有微弱光感、只能看到模糊影子的她,行动力、感知力大大增强。
花园从主入口开始实现盲道全覆盖,整个花园没有一个台阶的设计,轮椅使用者也能在园内通行无阻。
器械康复训练区器材设计比普通公园更低,便于坐轮椅人士的使用。座椅旁侧安装了八音琴,多元活动区设立了手语角。园内种植蜡梅、丁香、桂花等气味明显的花卉和细叶芒等柔软可触摸的植物,让视障人士充分地感受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