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两岸三带”
白天的珠江太静,亟须打造新亮点
夜色下,两岸华灯璀璨,色彩斑斓的游船在珠江上巡游。然而,“白天的珠江太安静了”,苏志佳认为。昨日两位委员都对珠江两岸及其航线发展给出了提案。市政协主席苏志佳更是呼吁委员们多多出谋献策,为珠江添彩。
“珠江游2016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14.37万人次,仅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45%”,市政协委员、市交通工委委员沈颖在提案中指出,虽然航道约60公里的广州中心城区珠江航道沿线汇集了大大小小的商业、旅游、文化场所超过100个,高度集聚,但珠江游却未能与这些资源衔接,充分发挥潜能。
沈颖认为,现在的珠江游单纯定位于观光,码头设施也不完善,加上岸线资源权属不一,难以统筹协调,因此水上游难以真正实现对沿江商旅文资源的充分融合,“例如码头设施陈旧,配套不足,更是缺少衔接设施,游客难以借助码头前往周边地区”。她建议,按照共享经济的思路,打造水上环线。要利用闲置岸线资源建设码头,寻求合作统筹码头与航线的运营。同步开动相互衔接的3条水上旅游环线。
市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授杨松才提出,要将绿道、步道、公交三网融合,把珠江打造成与天河新轴、越秀老轴并列的珠江生态景观横轴。他表示,目前由于前航道北岸廊道东西向不贯通,三网可达性不高。他建议将临江大道往东西两侧进行延伸,贯通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这样一方面将北岸优质滨河资源串珠成链,另一方面可以分流东风路、黄埔大道、中山路、中山大道、广园快速等东西向干道的交通压力”。杨松才建议连接滨江景观要素,打造主题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在临江大道增设“空中步道系统”。“在海心沙至广州塔建人行开启桥,金融城和琶洲互联网基地之间的跨江多向人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