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引发关注。4月1日,事故遇难者之一罗某的母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故引起关注后,她受到了一些网友的网暴。
“我们家属还存在着非常多的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系列的后果”,这是大多数人遇到类似事件后的下意识选择,身为局外人的我们都想知道原因,又怎能因此对一位刚失去女儿的母亲施以网暴?
面对一起惨痛的悲剧,一位痛失孩子的母亲,出现不解、无奈、激动甚至愤恨的情绪都是正常的,要求其冷静、理性、克制可能收效甚微。对此,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理应对其保持宽容。
平心而论,调查需要过程,真相需要时间,一些细节不清楚就不能立场先行。理性来看,一起事故的原因或许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智能驾驶发展阶段的问题、企业宣传的问题、驾驶者和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使用和认知问题,都值得探讨,也应该探讨。但一切的一切,都要遵循事实底线、伦理底线。如果我们还能从这起“失”的悲剧中有所“获”,那一定是认真复盘技术发展、重新校准认知,让智驾技术发展行稳致远,从而避免极端的“因噎废食”或“好了伤疤忘了痛”。
当然,对于真相,遇难者家属需要耐心等待,但追问有关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部分网友却由此对动机、行为、目的进行联想式猜测,还有一些网友甚至对他们恶言相向。这些对于刚失去孩子的家属来说,无疑是残忍的。在人生至暗时刻,他们不仅要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还要承受网友的二次伤害。
作为围观者,在家属追问真相时,可以有一些猜测,但不必苛求他们“完美”,对他们意图的揣度,也应该有个限度。社会学家孙立平就提出过“短链条正义”的概念,意思是判断某件事情是否正义,先去除掉动机、背景、实质、进一步效果等相关因素,就事情本身做出简单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属追问真相、追问原因,是正义的、合理的。
网友关注公共事件是必然的,但过多纠结于与关键事件不相关的瑕疵,比如家属对车子归属前后不一的表达,无疑偏离了重心,最终可能让事件陷入无意义的口头空转之中。在真相未明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而对于遇难者家属,比起网暴,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在他们一头雾水时,给他们指明方向;在他们陷入慌乱时,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
跳出单个事件来看,网友虽然可以披着“马甲”随意评判、发表观点,但正如哲学家韩炳哲所指出的,匿名削弱了尊重,导致了轻率言论和敬意淡化的文化。这种失去正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试想,倘若“马甲”掉了,匿名去了,我们还能对痛失孩子的家属说出攻击性的话来吗?
眼下,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一些人在匿名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失去了相处的尊重,模糊了表达的界限。此事也再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对待什么人什么事,都要保持基本的尊重和克制,不要让网络冲浪冲掉了人性中最宝贵的爱与同理心。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原标题:网暴小米SU7事故遇难者家属,何其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