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新闻网,汇聚最新最热新闻!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最新热点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www.ymwears.cn  www.fsymc.cn  www.hesaids.com  as  www.bzkjic.com

付出辛勤汗水 收获美好生活

来源: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1-17
摘要: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 新时代大潮澎湃,新征程气象万千。过去一年,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

新时代大潮澎湃,新征程气象万千。过去一年,我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本报记者分赴多地,探访乡村振兴一线,记录各领域创新发展,见证丰收的喜悦和岗位的坚守,致敬奋斗打拼的追梦人。

——编 者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种粮大户梁子萍——

种粮底气足 日子有奔头

本报记者 王 者

“走,跟俺去地里看一看。”梁子萍(见图①,本报记者王者摄)拍拍副驾驶的座位,记者跳上了她新买的皮卡车。梁子萍是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朱曲镇的种粮大户,在她的经营下,2000亩土地被打理得有声有色。

哐当,关上车门,梁子萍打开了话匣子。谈到2022年的收成,梁子萍难掩兴奋:“印象中,2022年是历史最高产!”这一年,她种的小麦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论收购价,最高能到每斤1.64元,远高于每斤1.15元的最低收购价。

沿着乡间小路,驱车前行,田垄交错,水渠中流水潺潺,不远处,麦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路途中,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季地租是400元,加上化肥、人工等成本,一亩地的种植成本在1000元左右。“2022年是个丰收年,每亩地至少有800元利润!”

“都说藏粮于技,田间管理离不开技术支持。”来到位于朱曲镇史井村的高标准农田,梁子萍走到田间的全自动喷灌设备前,将软管挽在手臂上,沿着田地向前铺设。灌溉管道铺设完成,梁子萍开启自动设备,水沿着管道喷涌而出,软管随着灌溉进度自动回收。一年前,梁子萍引进了3台全自动喷灌设备,每台设备一天可以灌溉40亩地,一亩地节省20元的成本。“冬季灌溉,有了它,我可以安心当‘甩手掌柜’了。”梁子萍乐呵呵地说。

2021年以来,尉氏县新增投资1.73亿元,持续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9.4万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达2695万元。同时,尉氏县大力修建灌溉、电力等配套设施,灌溉设施覆盖河水、井水等水源,供电设备、水利设施修建到田间地头。

2022年,梁子萍还分两批领取了一次性种粮补贴,第一批每亩19.12元,第二批每亩8.61元,缓解了种粮的成本压力。2022年秋天,梁子萍尝试了米豆间隔种植,每亩地又领取了300元补贴。“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我们种粮的底气也更足了。”梁子萍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的一年,梁子萍心中萌生了建设烘干塔等设施的想法,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的能力。“只要勤快点、不怕累,咱的日子就越来越有奔头。”梁子萍说。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家庭医生孙滨——

健康守护人 关爱送上门

本报记者 白光迪

“阿姨,您千万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摄入。”腊月二十三上午,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孙滨(见图⑤左一,熊晓文摄)正在通过微信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并叮嘱日常注意事项。每天不间断地接听居民电话、回复健康咨询信息是孙滨的工作常态,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居民有需求,他都立刻解答。

“家庭医生就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患者健康咨询的第一站。提供科学准确的就医指导,普及健康的生活理念,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孙滨告诉记者,家庭医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更要走入老百姓的心中,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成为社区居民健康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2022年是我成为家庭医生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对于基层医护人员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孙滨介绍,随着越来越多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他也有了更多与居民接触的机会,“看诊数量的增加提升了我的诊疗水平,也让更多居民越来越信任家庭医生。”如今,兴隆社区很多居民都知道有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孙医生,找他看病,大家都放心。

一年来,孙滨与同事们奔波在社区的每个角落,了解着每位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几乎全年无休。有人问他,又不是“名医”,拼个什么劲儿?“医者仁心,社区居民的认可和信任就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孙滨始终认为在哪看病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病看好,让大家满意。

截至目前,江苏省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近1.5万个,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5%,他们走进社区和偏远乡村,来到患者的身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打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春节临近,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迎来了接诊高峰。“有患者正在找我,我得赶紧去一下。”说罢,孙滨急匆匆地走出诊室,再次投入忙碌之中……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社区干部李明烈——

服务做在前 共建好家园

本报记者 王明峰

“有春联、福字、贺卡,还有玫瑰花。”腊月二十二上午,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东安湖社区,李明烈(见图④左一,刘茂安摄)和同事们带上“礼物”,挨家挨户为居民送祝福。春节前夕,社区迎来了首批入住居民,这将是他们在东安湖畔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今年30岁的李明烈是东安湖社区筹委会副主任,刚刚过去的2022年,他过得忙碌而充实,见证了一个社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也时刻感受着社区居民迁入新居的喜悦。

2021年底,李明烈来到东安湖社区参与社区筹备工作。在很多人的眼里,东安湖社区建设标准很高,辖区内拥有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和众多比赛举办地——世界大运公园,约5000亩的东安湖公园,1600多亩的驿马河公园二期,还有沿湖岸分布的图书馆、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可谓是“公园中的社区”。

但李明烈心中十分清楚,东安湖社区所在的区域,既是成都对外的窗口,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我们必须按照更高的标准、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社区打造成真正的宜居社区。”

从划定社区边界范围,到拟定社区成立方案,从解决各类遗留问题,到服务片区居民和企业……2022年,在龙泉驿区相关部门和街道的支持下,李明烈和同事们全身心投入到社区筹备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大家不断克服困难力求精益求精。“比如,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装修方案,我们就反复研讨、论证、修改过很多次。”李明烈说。

“如今,东安湖公园全面开放,‘一湖一环、七岛十二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游玩,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宜居环境,为市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李明烈说,新的一年,东安湖社区将在社区治理上进行更多探索,积极开展各类社区活动,让居民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外卖员孙广利——

新就业人群 有了归属感

本报记者 胡婧怡

腊月十八下午2点30分,外卖员孙广利(见图③左,王哲摄)走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得胜街道忠诚街的一家面馆。这次他不是等待领取顾客的餐食,而是自己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葱花面。

“这是区委组织部为外卖员、快递小哥设立的‘爱心驿站’。”热汤面下肚,孙广利感觉身上的寒气散了一半,靠在身侧的暖气片上和同事们唠起上午接单的情况。

近年来,旅顺口区通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把党建工作延伸到新就业群体,开展一系列暖“新”行动,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做了6年外卖员、有20多年党龄的孙广利来说,2022年他也有了一个新身份——联合党支部书记。“以前除了工作不关心别的,现在有了新身份,与街道、社区各级党组织联系更加紧密了。”孙广利说。

不久前,得胜街道党工委联合党支部组织20名外卖员、快递员与14户家庭组成“一帮一”“多帮一”对子,提供买药、买菜、快递代取等服务。“我结对了两户老人,一户住在忠诚街54号,一户住在自新街39号……”孙广利脱口而出,“送单路过时看望一下老人,有需要我们帮忙跑腿的,我们就尽力帮助,也算是在工作之余发挥一点余热。”

近年来,旅顺口区把新就业群体组织起来,让他们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在孙广利的微信聊天里,有一个置顶的“网格移动小助手”群,里面有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30余名外卖员、快递员。“平时我们走街串巷,看到路面破损了、井盖丢失了,都会在群里上报。”孙广利说。

经过一年的发展,联合党支部已经从初建时的3名党员,发展为4名党员和4名入党积极分子,还带动了很多热心的外卖员、快递员参与公益活动。“临近春节,我们正在组织留在旅顺过年的外卖员、快递员参与‘春节入户暖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包饺子、打扫房间。”孙广利说,“这一年,有了组织引领,我们这个群体更加团结向上,收获了更多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峡集团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人员靳坤——

生产清洁电 送入千万家

本报记者 李茂颖

“白鹤滩水电站9号机组并网试验项目全部完成,试验结果正确。9号机组运行状态交还国调。”“收到。祝贺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

2022年12月20日上午8点50分,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厂房9号机组调试现场,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机电安装项目部副主任靳坤(见图②前,孙恺摄)通过电话向国家电网电力调度中心报告,在得到国家电网总调度室的回复后,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至此,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回想起那一刻,靳坤仍激动万分。白鹤滩水电站安装的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均为我国自主研制,其研制与安装难度远大于世界在建和已投运的其他机组。靳坤和同事们一起见证了它们的诞生。

50多米高、8000多吨重,单台机组大大小小零部件加起来超过百万个。靳坤说:“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紧张地工作,确保安装、调试好每一台百万千瓦机组。”

靳坤介绍,团队研究制定了比以往电站机组更为严格的制造、安装质量检验标准,优化安装工艺、创新安装方法,确保机组安装质量和安全稳定运行。

从去年1月3日,白鹤滩水电站16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到去年底9号机组投产,过去一年里,靳坤和同事们完成了10台机组的总装、调试、顺利投产,几乎没有休息过。辛苦一年,看到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大家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白鹤滩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两岸巨型的水电机组有序排列、十分壮观。江水飞流直下,左、右岸机组飞速运转。“每台机组额定工况下每转一圈可发电约150千瓦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电。” 靳坤说,“如今这里的水力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绿色的电能,送入千家万户。”

重庆市巴南区返乡创业者戴巧红——

花椒产业旺 致富路更宽

本报记者 王欣悦

腊月十五,细雨蒙蒙,一路驱车上山,来到重庆市巴南区一品街道燕云村花椒园,可见连绵的山丘间一片青绿。

田野间,80后姑娘戴巧红(见图⑥,喻启耀摄)正一边拿着手机拍摄记录,一边为花椒树除草。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山地,如今在戴巧红的持续努力下,这里成了丰收园。

“以前效益很低,做不下去。”戴巧红说,因为长期废弃,山体土质疏松经常造成滑坡。“每次回到村里,看着光秃秃的一片山,都感到揪心。”

“花椒树不同于茶树,它耐旱、耐寒、喜阳,抗病能力强,种植花椒树对稳固山体有一定作用。”戴巧红说,“我们燕云村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花椒的生长。”2016年,戴巧红仔细研究了花椒的种植要求和市场前景,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燕云村。

2017年,返乡创业的戴巧红参与巴南区创业大赛并获奖。巴南区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对戴巧红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并给予6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资金支持,得益于此,戴巧红的花椒产业正式启航。

“种了花椒,我才知道单一种植模式不可持续。”2022年,戴巧红开始盘算延长产业链的事儿。修建厂房,购置风干、筛选等加工设备,发展花椒油、花椒粉等深加工产业;拓宽品类,转变单一的花椒种植模式,养殖260箱蜜蜂,建起酱腌菜及腊味品加工厂……如今,单一的花椒园转变成立体化农庄,戴巧红的事业越做越大。

为推动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巴南区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新营销训练营活动。在这里,戴巧红学习了直播带货、网上销售的技巧,开始了她的直播带货之路。

“咱是新农人,和父辈肯定得不一样。要头上有汗、脑里有料、身上有力、销售有路。”戴巧红说,“未来我要依托花椒园,做好电商直播,为本地农产品打开销路,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增收。”

责任编辑:网络

最新热点新闻网出品

最新最热头条新闻资讯

手机: 邮箱:
联系电话: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