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
全麦面包作为健康主食的典范
成为了许多减肥人士的首选
却也有不少人发现
吃了全麦面包一段时间后
不仅减肥无望
反而越来越胖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吃全麦面包会越吃越胖?
我们平时吃的面包多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而全麦面包制作时使用的则主要是全麦粉。
全麦粉是使用没有去掉麸皮和胚芽的麦子研磨制成的。它不仅保留了小麦籽粒的大部分营养成分,还具有更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拥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全麦面包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均衡饮食,作为优质主食绝对没问题。既然全麦面包这么优秀,为什么它还会让人越吃越胖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吃的全麦面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全麦”。
实际上,100%的全麦面包口感干硬粗糙,如果不添加额外的糖和油,还会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发酵酸味,它的味道就像是捂了几天的臭抹布,所以,如果真是使用了100%全麦粉制成的面包,是没几个人吃得下去。因此,全麦面包在制作时往往会额外添加一定比例的白面粉或者糖、麦芽糊精、糖醇等提升口感。
另外,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全麦面包出台的标准,因此只要制作中添加了全麦粉,就可以宣称自己为全麦面包,无论多少!
所以,说是控糖减肥,其实你已经在无意识中吃下了太多精面甚至是糖,自然有可能越吃越胖。
各种全麦面包怎么选?
为了避免踩这个坑,选全麦面包的时候一定要看配方表。
但是,由于目前并没有规定面包厂家们必须在配方中标明全麦粉的配比,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配方表上各个成分的排序来推断它们的成分占比。
如果全麦粉排在第一位,那么它的全麦粉使用比例肯定比较高,这样的全麦面包可以买。如果全麦粉排在小麦粉之后,那么它大概率是个挂名全麦面包,本质上就是普通的白面包。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坑点——
如果全麦面包粉里面的全麦粉添加量只有20%,那其实最终算下来面包里的全麦粉含量也不算高。
如果糖或者糊精的排名比较靠前,那么这款全麦面包依然不是啥好主食,当然相对的它的口感会格外好。
如果脂肪含量高,面包的热量自然也高,含量太高了就不利于你的健康生活了。但脂肪含量同时也影响着口感,建议在口味和低热量之间找个居中点。
总而言之,全麦面包肯定是个不错的主食,但前提是你吃的全麦面包够“真”。
除了吃“全麦面包”减肥会越来越胖外
你也应该知道以下这些减肥误区
↓↓↓
只吃代餐不吃饭
市面上许多代餐产品的营养素配比不均衡,长期吃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并且代餐粉的营养素也不一定比天然食物的营养素更好,因为食物营养不仅仅是提取成分单一相加这么简单。
最关键的是,吃代餐粉不一定能瘦。 因为代餐粉冲泡后是液态,吃的时候缺乏咀嚼,喝下去后通常消化吸收得很快,因此人饿得也快。这样就很容易忍不住去吃别的,反而更容易胖。
不吃主食减肥
减肥的确可以少吃碳水化合物,但不是让你完全不吃。
普通人如果没有营养师的指导,完全不吃主食,容易出现低血糖、疲劳、精神不集中等情况。此外,大量摄入蛋白质、脂肪,可能加重肝肾的负担。
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可能迅速反弹!
多吃辣能减肥
的确有研究发现,如果摄入的热量完全一样,吃了含辣椒的饭菜会增加热量散失,这可能有助于减肥。
但别高兴得太早,麻辣的食物往往也存在着高油、高盐的问题,并且如果吃了辣椒而胃口大开,多吃一碗米饭,那可就适得其反了。
吃素减肥有奇效
有不少人想通过戒掉肉、蛋、奶来达到瘦身的目的。但实际上,任何食物吃过量,都会变成脂肪挂在身上。
而且,干煸、干锅、素肉、加入大量沙拉酱的拌菜,其实也含有大量的油、糖、盐,其热量并不比肉少。
高蛋白低碳饮食法
一味地追求高蛋白,不吃果蔬、全谷物和豆类,容易导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增加便秘、营养不良的风险。
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还可能对胰岛细胞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糖类代谢。
对于靠脑力劳动的人群来说,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不利于大脑的血糖供应,容易造成无精打采、大脑思维混乱、情绪暴躁等情况。
因此,“高蛋白低碳水”的饮食方法不建议大家自己操作,必要时应该在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尝试,最好是短期使用。
说了这么多
并不是想打击大家
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
一夜暴瘦就像一夜暴富一样不靠谱
合理饮食,科学健身
才能慢慢收获健康的身材哦
最后为大家附上一份“12345”饮食原则
减脂还健康!
↓↓↓
“1”:每天喝一袋牛奶,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可用酸奶、低乳糖奶或豆浆代替。
“2”: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当于主食6-8两,可依个人胖瘦情况而增减,超重者可减少主食摄入量。
“3”:每日进食3-4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两,或鸡蛋1个,或豆腐2两,或鸡鸭2两,或鱼虾2两。以鱼类、豆类蛋白较好。
“4”: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分餐次数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七八分饱。
“5”: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配餐时可用适量烹调油、干果及调味品等。
来源:科普中国、新华日报健康、腾讯医典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