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4月19日在广州开幕。19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和主旨演讲拉开了17场重磅会议的序幕。
在这个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平台上,全球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高质量发展,热议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开门见山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八大力”,期望通过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伊万·梅利尼科夫等与会嘉宾呼吁让世界读懂中国发展路径。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八大力”
在开幕式致辞中,郑必坚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新时代的十年。他认为,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成果的重点,就在于坚持发展这条“硬道理”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不动摇。
郑必坚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着重依靠的“八大力”:一是作为当代中国人民阔步前进的根本支撑的“现代生产力”;二是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现代市场力”;三是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勇攀现代生产力新高峰的“现代科技力”;四是融汇古今,传承中国五千年传统文明而又敏锐把握当代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现代文化力”;五是面对十四多亿人口的“超大社会”而能够高效民主治理的“现代社会治理力”;六是爱好和平而又能够坚定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现代国防力”;七是面对可以预计和难以预计的种种灾变,能够从容有力应对的“强大应变力”;八是百年大党仍然朝气蓬勃,引领时代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
郑必坚说,像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让世界读懂中国发展路径
伊万·梅利尼科夫非常认可中国发展路径的独特价值。他表示:“世界应该进一步读懂中国。要让世界理解中国是如何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不断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依据历史经验、采取最好的做法,并赋之以中国特色。”
“世界的发展需要良性竞争和创造性合作。”伊万·梅利尼科夫说,中国遵循的正是这样的原则,不以政治制度、历史道路和经济体制等为标准划分国家,而是致力于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中国没有盲目复制其他国家做法,而是创造性地结合自身实际,走发展和进步的道路。
菲律宾前总统、众议院高级副众议长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也持相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她在菲律宾贸易工业部任职,经过此后20多年的工作经历,她慢慢发现,中国是发展伙伴。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随同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的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直言,2024年是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希望成为中法关系的关键年。
世界应当追求建设性“挂钩”
让世界认同中国发展路径,需要“双向奔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我们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定能为全球经济平衡、协调、包容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尚福林说。
他进一步分析说,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就意味着中国要继续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意味着中国将更大力度地吸引和用好外资,不断提升国际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特别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创造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以中国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表示,欧洲有5亿人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区,欧亚大陆有4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欧洲应该有勇气与中国进行更加开放的合作。
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也表示,世界应当追求建设性“挂钩”,各国应该正和博弈、与邻为善,而不是以邻为壑。《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全面贸易伙伴关系协定》以及多个中新大型合作项目,都是建设性“挂钩”的成功案例。东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共有6.8亿人口,拥有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虽然东盟已经与中国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仍有继续深化关系的潜力。
■观点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谈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4月19日,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午餐演讲活动中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来自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黄奇帆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认为,核心是要处理好两类问题,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与民营的关系,进而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和红利。为此,黄奇帆建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黄奇帆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低于25%,再加上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整个第二产业在2035年前应该保持在35%以上。
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激活城市群、都市圈得以发展的动力源。他研究发现,过去300年的现代化是海洋贸易、海权经济、海港城市一支独大的现代化。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将形成海洋贸易与陆路贸易、海权经济与陆权经济、海港城市与陆港城市比翼齐飞的现代化新路径新版图。现在,跨国班列的开行让沿线内地城市拥有可以联通世界的陆港。一些重要枢纽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地将因陆港的物流汇聚功能带来更多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新的动力源,中国的城市群都市圈将呈现由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共同驱动形成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