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浙江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中的那些好经验、好做法,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借鉴。
浙江乡村美丽蝶变,始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3年6月启动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
从浙江的实践来看,我们找到了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种答案。
一方面,农村要“有看头”。如今,浙江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0%。截至2022年底,浙江农村集体总收入达到760亿元,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另一方面,农民要“有盼头”。2022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三年领跑全国省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5,连续十年呈缩小态势。
更重要的是,农业要“有奔头”。农村的快速发展,让从事农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4.7万名。可以说,农业领域的“蓝海”开始被市场注意和发掘。随着农村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高质量的农业从业者越来越多,农业繁荣的蓬勃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以上这些是如何做到的呢?以笔者的观察来看,有一些经验可以供各地参考。
其一,要建立有持续性的政策帮扶体系,不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短暂扶持。从“千万工程”2003年开始实施时便有针对性地部署了五年计划,到2010年底《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发布,再到2016年接续出台新的行动计划,2018年进一步制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可以看出,相关规划连续性强,新的规划中均有对前一阶段经验的总结和问题的整理,以及新阶段的解决办法。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层层递进、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政策帮扶体系。
其二,要坚持问题导向,让政策“长耳朵”,让规划“有效果”。解决农村问题,要从农村中找问题,从农民中了解问题,从现实中发现问题。比如,浙江省连续二十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强化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让农民真实反映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布置工作任务。
其三,要有全局意识,先示范再推广,不搞“拍脑袋决策”。万村整治,万村万面。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农村治理在坚持“全局意识”的基础上,也要鼓励农村自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将其中表现优异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村镇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村镇,同时还要对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20年来,浙江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我们期待并且相信,“千万工程”中的那些好经验、好做法,展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新气象、新作为,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借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原标题:浙江乡村美丽蝶变 我们应当从"千万工程"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