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旅游旺季,多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纪念馆等迎来客流高峰。从今天开始推出的“暑期探馆”系列报道,通过镜头,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些场馆,探秘馆藏故事。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也是世界收藏中医古籍数量最多的机构,目前馆藏古籍10万余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部被称为“本草巨著,博物大典”的金陵版《本草纲目》,也是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近距离观赏这部《本草纲目》,泛黄的纸张充满了历史的印记。作为《本草纲目》的最早刻本,《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当之无愧地成了镇馆之宝。目前国内仅有3部完本。由于它承载的宝贵的中医药学知识,以及对东西方文明进步的重要影响,2011年金陵版《本草纲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李鸿涛:它是中外一切《本草纲目》的祖本,也就是说《本草纲目》的刊印和流传都是从这个版本始源的,尤其是《本草纲目》所反映的,它的科学的分类方法,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而且它的分类法要比西方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中所记载的分类要早一个多世纪。
《本草纲目》是由中国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写成的自然科学巨著。全书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附有插图2卷,载图1109幅,附方11096首,其中,新增药物374种,占全书药物总数的五分之一,新增医方8161个,占全书医方总数的四分之三。
全书约190万字,集16世纪以前中国药物学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对中药阐述最为系统全面、收载药物和医方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本草巨著,也是一部具有承前启后作用、历史意义重大的天然药物学专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李鸿涛:因为《本草纲目》这部书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首先收录的药物的品种是十分丰富的,有1892种,其次对于涉及医药的很多其他多学科的知识,也进行了收载。所以里边不但记录了药学的知识,里边还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化学等等,所以称之为博物之典,里边涉及多学科,涉及相关的学科门类是非常广博的。
《肘后备急方》:古代临床急救手册
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6000余种,历代版本8000余个,约占存世中医古籍品种的50%以上。其中一部由东晋葛洪撰著《肘后备急方》,被称为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中相关记载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成功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里共珍藏着9种11部《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原书8卷,70篇。该书著述了中风、昏厥、心腹痛、胸闷、寒热、咳嗽等诸急症的抢救、治疗方法,反映了我国晋以前的医方及医疗发展成就。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李鸿涛:《肘后备急方》这部书,里面不但记述了一些,关于一些急症处理的方法,而且还涉及很多重要的医疗技术。比如说里面记载了有洗胃术、导尿术,还有下颌关节的整复术,这个在东晋时期,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在古籍《肘后备急方》的多个版本中记者都发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的书袋签名卡。为汲取古代有关抗疟实践经验,屠呦呦研究员先后多次查阅了数版《肘后备急方》,从该书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高效的抗疟新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李鸿涛:《肘后备急方》使用青蒿治疗疟疾,并没有应用煎煮的方法,而是采取了用清水浸泡以后,榨取鲜汁服用。作为一个药物学家,她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条重要的信息,那么再在应用的低沸点的乙醚,萃取出来的青蒿素,极大地提升了青蒿素有效成分,抑杀疟原虫的这样的一个临床效果。所以,这个也被称之为典籍活化应用的生动案例。
共建共享数字化平台 让中医古籍焕发新活力
如何让中医药古籍保护和使用并存?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珍贵中医药古籍修复和扫描》等项目,完成了750册珍贵破损中医古籍的修复,500种珍贵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并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建立示范性的共建共享数字化平台。
为进一步保护利用中医古籍资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全面开展中医古籍资源普查,编著《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摸清现存中医古籍家底。同时,已影印与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中医养生珍本集萃》。《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发掘珍稀孤本,在应用再生性保护方法抢救珍稀医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是中医界的“善本再造工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李鸿涛:中医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年代久远,所以有很多都是濒临损毁,尤其是一些书籍,在刻印或者是抄录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仅存一部,那么我们对这样的,仅存一部的书籍称之为孤本。那么孤本遗籍面临着什么风险呢?也就是失传的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的保护,那么有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完全损毁,或者是失传。所以我们采取了现代的影印技术,通过拍照、影印这样的方式,使它能够化身千百,能够变一部书而为千百部书,使得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到这部珍贵的文献。
此外, 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开展中医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工作,先后建立中医古籍阅览系统、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库。同时自主研发的国医典藏数据库,已更新至国医典藏4.0版本,预计收录中医古籍2500种,实现多途径检索和共建共享。目前国医典藏数据库注册用户共计1000余个,其中机构用户包含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同时,对20余家海外高校及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开放了试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李海燕:通过知识处理,把所有的古籍的知识点都抽提出来,形成的一种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就相当于一个古籍的大数据,所以你可能会得到一些,你单看一本古籍难以发现的一些知识。比如说我们可能去分析一些古代的方剂,它可能会对于某些病症有没有一些什么样的作用,我如果单看一本书的话,往往是一家之言,一个观点,但是我们去拿这些所有的1000种古籍,甚至更多的古籍去汇聚得出来的数据呢,往往我们就会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