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用千年的时光将一段传奇凝固成了一个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千百年来,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折射着农耕时代人类的自然崇拜、时间崇拜、数字崇拜,在时间的变迁中,社会公众也在不断丰富着七夕的内涵,让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上升为一种“图腾记忆”。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七夕节绝对不是一个单维度的玫瑰与消费的“情人节”,感受文化与情感波动,也就应该成为多向度、多层面的“灵魂输入”。
汪曾祺先生曾说:“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体抒情诗。”在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里,七夕节往往被赋予了浪漫而美好的想象。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每到七夕到来,一首首韵味十足的诗词就会涌上心头,现代人更多把七夕当成“佳期如梦”的“中国情人节”,因此浪漫经济的塑造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七夕的节日文化内涵并不单向性指向爱情,文化意象非常广阔。打量各地七夕的习俗,从乞巧祈福到跪拜魁星,从投针验巧到晒衣晒书,从为牛庆生到储七夕水,从放河灯到蒸花馍……不仅折射出人们对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的向往,对男耕女织的家庭生活理想的追求,更氤氲出了丰沛的人文精神、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从七夕文化内涵的不断变迁和重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精神,而这些无不通过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穿越千年至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投射在当下社会公共生活的许多领域,滋养着无数炎黄子孙的灵魂。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和担当,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风尚进行有效链接,更是现代人的使命。在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高频词汇的语境下,我们已经对七夕节日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并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呈现……乞巧文化节的举办,七夕诗歌朗诵会的开展,七夕非遗创意市集的亮相,央视《如七而遇漫歌今夕》的排演,均再现了古老节日的内涵,更让七夕文化绽放出时代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浪漫的七夕和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一样,均是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的一个个窗口,也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国智慧的平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传统节日正是让广大社会公众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在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润泽的同时,也让文化自信在更多人心中蓊蓊郁郁、繁花盛开!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浪漫七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时段。传承七夕传统文化需要赋予其时代的特色,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使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相得益彰,而这需要更多人文化责任、文化自觉、文化智慧和文化担当。
年年七夕,今又七夕!让我们在波光潋滟的七夕文化中遇到美丽的中国,也邂逅一个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