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美国对华制裁失效的讨论,充斥了美国舆论场。
一些声音开始炒作要升级对华制裁。
美国的应激反应,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形容很一致:
美方口口声声提竞争,但国际社会看到的是美国为赢得优势,以竞争之名动用国家机器,全政府、全方位、全领域对华打压围堵遏制,大打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芯片战、规则战。
看到美国的种种表现,谭主有一个感受:美国以为升级对华制裁就能遏制中国,还是太不了解中国了。
炒作升级对华制裁的到底是谁?
谭主用大数据梳理了近期美媒对华制裁的报道,提取出其中出现的美国相关部门。可以发现,美国众议院“中国特设委员会”出现的频率格外高。
众议院“中国特设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
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加拉格尔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说,如果没有美国技术,中国所用的芯片可能无法生产。这话的意思很明白,目前的制裁力度,还不够有效。
于是,他建议美国商务部应该停止对华为等企业的所有技术出口。
不久前结束访华的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刚刚说过,将继续向中国出口数十亿美元的芯片。连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都只是说,在没有获得更多技术细节之前,不发表评论。
在强调“制裁没有用”这点上,加拉格尔为什么格外积极?
这就要从这个委员会的设立说起。“中国特设委员会”是今年1月,美国众议院专门成立的针对中国的特设委员会,成立尚不足一年,其重要目标就是打败中国。
讽刺的是,确定这个目标的过程相当随意。
加拉格尔曾透露过,他原来最关注的是中东地区,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博明说服了他,让他觉得中国更值得关注。
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11场委员会会议,在美国2个州举办圆桌对话会,提出了多条立法建议。
换言之,落地成果乏善可陈。按照加拉格尔设置的提出10个涉华法案的目标,完成率0%,这透露出委员会“草台班子”的真面目。
从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来看,更是印证了这一点,24名议员中,2016年后当选国会众议员的比例达到87.5%,远高于2016年后当选众议员的人数占整个众议院的比重56.9%。
一群新任众议员急需通过这个特设委员会出头,那但凡涉及中国,只能多卖力,勤动嘴,打冲锋,只要能发动遏制中国的第一枪,就无所不用其极。
7月,他们致函4家美国风投公司,对其在中国半导体等科技领域的投资表示严重关切,并展开调查。
谭主分析过,此前,白宫在酝酿对华投资限制令。7月正是美媒炒作这个议题的高峰。当白宫还在评估是否要限制对华投资,讨论限制程度和影响几何时,“中国特设委员会”先行一步,已经开始与美媒联动,调查美企对华投资,丝毫不顾可能会给在华美企带来的负面影响,急于统一美国内部的共识。
现在叫嚣对华升级制裁,逻辑也如出一辙。
如果真的认识到制裁没有用,应该避免沿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结果,加拉格尔却变本加厉地提出,停止对华为等企业的一切技术出口。
不过,坐在国会山的这些议员们,不见得真懂芯片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这个“中国特设委员会”成员有一半都是军事和情报背景,跟科技关系不大。
在他们的想象中,绝对打压就能换来绝对胜利。
这些美国人,还是太不了解中国了。
为什么美国三大芯片巨头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公司的CEO都要跑到国会山力劝不要限制对华出口?为什么主管出口管制的美国商务部长访华结束,回到美国还要说继续把芯片卖给中国?
英特尔、高通和英伟达CEO
因为他们知道,不制裁便罢,真要全面制裁中国,那中国企业会从“第一行代码写起”。最终,美国可能丢了市场,也丢了技术优势。
对于制裁和突围的讨论不仅局限于美国,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讨论,它们都是半导体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前些天,看到中国的新突破,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总裁温宁克再一次发声。他公开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如果我们不分享技术,他们就会自己去研究。他们会提出我们还没想到的解决方案。”他直言完全孤立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阿斯麦CEO温宁克接受荷兰媒体专访
一年前的演讲中,温宁克也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永远不要说不可能,他们肯定会尝试的。”(Never say never. They will certainly try.)
温宁克的表达,意有所指。
上半年,美国拉拢荷兰和日本,发布了对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的限令。
事实上,为了增强制裁的有效性,美国一直都试图通过拉拢盟友的方式,织起一张制裁的大网。结果上半年刚拉起来小圈子,中国就传来了好消息。
美国不反思自己的政策,反倒盯着外部因素。美媒称,美国的制裁还有很多空隙需要填补。言外之意是,美国的制裁需要其他国家的配合。
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真的是美国随便开几个会,新成立几个小圈子就能协调的吗?要切断芯片产业链真的是靠几个国家、几家企业步调一致就可以的吗?
荷兰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ASML)
就拿光刻机巨头阿斯麦来说,尽管阿斯麦是一家荷兰公司,而且光刻机最后的组装也在荷兰,但实际上,光刻机是超复杂、超精密的机器,如果深入了解阿斯麦的组件供应商就会发现,德国等不同国家都在为其提供部件。整个芯片行业的生态也是这样的。
《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克里斯·米勒系统分析过芯片发展史,他有一个结论:如果你从芯片供应链的起点一直挖到该芯片的底部,就会发现在许多不同的国家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参与其中。
几个个头不一样的人玩两人三足,都不见得能走得好,美国想通过一己之力来指挥全球成千上万家公司的步调,其效果可想而知。
实际上,站在企业生存盈利的角度,没有一家企业自愿失去中国的市场。
前不久,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总裁到北京,跟谭主分享了这样一个判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扭转芯片供应链。
要知道半导体产业链本身非常复杂,除了我们经常提及的核心行业中涉及的芯片设计、代工制造和封装测试等,还有大量包括半导体材料、设备、软件服务等支撑性行业。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电子等芯片终端应用行业更是不计其数。
要扭转全球产业链生态,当然是很难实现的。
眼下,美国在谈论中美关系时,言必提竞争。具体到科技领域,美国不择手段给我们使绊子,企图把我们拉下马。
当制裁已经常态化,围绕所谓制裁是否有效的讨论,意义已经不大。
试想,如果目前的制裁真的无效,美国就不会用其他方式遏制中国了么?如果制裁真的有效,我们就不发展了么?
在科技领域,美国已经把10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除此之外,在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对美投资、美国对华投资等领域都进行了限制。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觉得,这就是美国工具箱的全部了。
如果说芯片是眼下科技竞争的第一战场,那么,更多的战场已经出现。就像最新出台的对华投资限制令,已经扩展到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域。
这些行业,在美国眼中,都位列“新兴和关键技术清单”。
从2018年8月美国推动出台《出口管制改革法》后,美国就一直围绕这张清单做文章。
按照该清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子计算、3D打印、物流技术、生物技术等十余个领域的产品和技术都被纳入其中,换言之,都在美国对华科技战的范畴。
未来,中国的高科技技术发展到哪里,美国对华科技战就会延续到哪里。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
至于制裁的影响,我们当然要承认,美国人加码制裁是坏事。
但几年科技战下来,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上美国的“实体清单”为荣,似乎上了“实体清单”,更能说明公司真有创新,真有突破,这种认识的转变,背后传递的恰恰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数千个日夜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颗颗火种,在不为人所见的日夜里汇聚。
相比今天的美国政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这样形容他所理解的中国: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事实上,中国人,每一代都是如此。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对于美国,我们不会抱任何幻想,围绕制裁这些硬手段,美国还会辅以认知战配合,如果说原来挑重点企业打击,是妄图释放巨大的“心理威慑”,那现在,美国也可能通过“制裁无效”这种“唱高调”的做法,误导我们过度自信。
无论美国还要上多少手段,我们都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骄傲自满,我们要的是不卑不亢,是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