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来的成果及相关情况。
据介绍,2013年以来,全国分6批设立了上海、海南、北京、安徽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累计部署34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贸试验区政策制度框架体系,共向全国复制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我国在贸易、投资、航运、金融等方面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下一步,国家将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作用。
自贸试验区十年“试验田”何以成“高产田”?
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取得哪些成果?制度创新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未来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要如何发力?
先来看一下自贸试验区十年间的发展变化。十年来,我国先后分6批陆续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总面积从不到30平方公里发展到3.8万平方公里左右,涉及51个城市以及海南岛全岛。从全国来看,总面积并不大,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但是在今年上半年,这里已经实现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总额。
带动效应如何实现?十年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司长 杨正伟:十年来,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以“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津自贸试验区聚力发展融资租赁产业,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
此外,浙江自贸试验区集聚油气企业上万家,保税燃料油加注规模居全球第五。湖北自贸试验区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6万家,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江苏自贸试验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
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十年间,自贸试验区的变化不仅是体量的增大,产业的集聚,更是形成了一大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无数的“首创”诞生在这里。推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建立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十年来,这样的制度创新达到302项。
在这当中,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举措最多,达到85项;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有76项,“买全球、卖全球”不断做大。还有很多其他一项项制度创新,激发出无限的市场活力。
制度创新给自贸试验区带来了什么变化?去一个“最年轻”的自贸试验区之一安徽自贸试验区看看。那里探索的“江海联运”,让“家门口”直接连上“出海口”。
进入9、10月,一家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里的汽车外贸企业迎来交货高峰。
总台央视记者 刘柏煊: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辆出口汽车下线。对于中部地区的汽车出口企业来说,它们始终有个痛点,那就是如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段时间以来,当地的出口汽车都要先通过公路运输送到上海洋山港,然后出海。从芜湖到上海这一段,平均每辆车的运输成本大约在500元,并不低。
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专员章萌:很多企业向我们反映,生产很好,订单有,但是货运物流成本降不下来。我们芜湖不靠海,但是有江,我们就想到能不能把江海进行一个打通,把成本先降下来。
水路比公路运输的成本要低,对于汽车这样“大块头”的出口商品来说,全程水路运输也更安全。但如何进行更高效的“江海联运”,在安徽所有具备条件的地级市中,还没有过任何探索。
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霆:我们也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试错了也没什么,再改回来。我们自贸试验区就是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经过几十稿的调整、几十轮跨地区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安徽自贸试验区版的“江海联运”改革方案终于出炉。
总台央视记者 刘柏煊:一个76立方米的集装箱,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抓手。出口汽车一出厂,就被装进这样的集装箱,一个箱可以装三辆车,在芜湖港这样一个内陆港就能办好“出国”的手续,接着就等待货船从这里将它们一路沿着长江,送到上海洋山港,然后直接出海。
“江海联运”协调专班成员 何达:直接从芜湖的港口把集装箱运到上海的港口,那么中间减少了很多集装箱调拨装运这些环节,环节越少,企业付出的经济成本就越低。
汽车出口企业相关负责人束学明:一台车有一两百块钱可以省,虽然一台车(省的钱)看起来不多,但一年出口几十万辆,其实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包括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
加工增值免关税 企业收获“真金白银”
十年来,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性改革和高水平的开放举措,在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有一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加工增值免关税”,备受境内外投资者关注。这项政策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这项政策可以说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比如这家企业,进口货值为455万元的一批加工增值内销大豆油,享受了免征关税41万元。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推动了各类要素自由便捷流动。
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慧:当初吸引我们来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原因就是加工增值30%免关税这个政策。从来以后到现在享受加工增值这个政策已经减免了2亿多元的关税,其中去年一年就有9000多万元,实际上我们还享受了更多的自由贸易港的优惠政策,比如自用进口设备零关税政策。
“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实施两年多来,海南洋浦已有9家企业开展加工增值业务,加工增值内销物品累计货值31亿元,免征关税2.4亿余元。这一政策已在海南扩大试点至海口综合保税区等多个区域。
新西兰奥克兰商会CEO 西蒙·布里吉斯:我认为未来还有很大的经贸合作空间,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十分吸引人。比如说,关税和低税率优势,这是新西兰企业选择落户的好地方。
以自由贸易为主线,加快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3年以来,自贸试验区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从2013年的190项减少到如今的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2021年,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在专业服务、交通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作出了水平较高的开放安排,实现了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革。
放眼全国,各自贸试验区也都在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广东自贸试验区不断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重庆和四川探索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的新模式,依托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等枢纽建设,推动陆上国际贸易规则创新。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措施,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先行先试。